从人才市场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

04.01.2016  13:29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的稀缺人才资源,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生屡屡遭遇“最难毕业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挑战和压力。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为最基础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仅从人才市场的角度对江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建议。

 

  一、人才市场的概念和基本状况

 

  (一)人才市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人才市场的概念

 

  人才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人才的供求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组合。

 

  人才市场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个概念。狭义的人才市场仅指人才买卖或交换的场所,即人才中介机构。人才市场的场所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指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即网上人才市场,它与有形市场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人才市场的运作效率。广义的人才市场是市场机制和场所的总和。人才市场机制是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既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还包括人才供求的市场化关系、市场信息、市场价格等。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所述的人才市场均指广义人才市场。

 

  2、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

 

  按照经济体制和时间划分,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一是萌芽阶段,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整干部和吸引录用社会闲散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活跃阶段,通过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才流动工作,政府普遍建立了人才交流机构,为用人单位和科技人才提供服务;三是平衡发展阶段,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人才流动工作被纳入政府人事管理的范畴,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四是培育与发展阶段,人才市场得到正式确认,发展人才市场成为共识,政府加大了人才市场立法的力度,全国各类人才市场发展迅速。

 

表1  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历程

经济体制

时间(年份)

人才市场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

1978-1983年

萌芽阶段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3-1988年

活跃阶段

1988-1992年

平衡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至今

培育与发展阶段

 

  (二)江西省人才市场的基本状况

 

  1、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江西的人才市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共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14年江西省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26家,举办了3073场人力资源招聘会,共有13万家用人单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招聘人才,提供就业岗位324.43万个。从单位性质来看,人才市场可分为国有人才市场和民营人才市场,其中,国有人才市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质,江西人才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2、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近年来,江西人才市场的基本业态类型发生了显著改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最初的人才市场服务内容仅包括举办招聘会、提供职业介绍和初级的职业培训及管理人员档案,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行业规模较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人才市场服务业务逐渐完善,现已有专门的人才培训、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较高级业务,人力资源外包和人才派遣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江西人才人事网等多个省内招聘网站相继创立,全省网上人才市场发展逐步加快。

 

  二、江西高校发展状况和就业现状

 

  (一)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近年来,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从图1中可以看到,高校招生人数从2009年的25.39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1.23万人,毕业生人数也从21.83万人增加到24.84万人。招生人数除2011年下降1%外,其余年份均大幅增长,尤其是2014年增长了14.56%,毕业生人数也是在2011年有所下降,2014年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余年份均快速增长。

 

图1  江西历年高校招生和毕业生情况

 

                                              单位:万人、%

 

  注: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均包括研究生人数

 

  (二)江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全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保持良好势头,年底就业率逐年递增,初次就业率也都保持在85%以上(如表2所示)。然而,由于初次就业率的指挥棒作用,高校十分重视就业率的高低,个别学校为提高就业率,告知毕业生不签订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动员学生找单位挂靠,只签就业协议但不报到。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被统计成已就业毕业生,造成就业率虚高,因此就业率的提高并不能代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转。

 

表2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份

9 月份初次就业率(%)

年底就业率(%)

2010年

85.79

90.7

2011年

85.84

92.3

2012年

85.96

94.2

2013年

85.58

94.3

2014年

85.82

94.7

2015年

85.88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社会需求相对增长缓慢,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赶不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步伐,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为严峻。从全国来看,今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749万,另外还有中专、技校和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些人群都将挤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从江西来看,据省教育厅统计,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24.31万人,毕业生总量继续高位运行。截止到去年10月,实名登记的离校未就业2014届高校毕业生中属于本省生源地的就有2.9万人,加上未登记的隐性失业大学生和历届未就业大学生,今年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着巨大压力。

 

  三、人才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多数毕业生己开始转变就业观念,通过人才市场实现就业。近年来,随着江西人才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的功能日趋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积极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就业指导和培训等服务,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作用明显增强。

 

图2  毕业后未工作的大学生寻找工作方式图

 

  根据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2015年7-10月,江西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未工作的失业人口当中,按照寻找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50%(包括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8.9%、浏览招聘广告26.8%、参加招聘会14.3%)、委托亲戚朋友找工作32.1%、为自己经营做准备7.2%和其他方式10.7%。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比例最高,约有一半的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其次为委托亲戚朋友找工作。人才市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从人才市场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才服务中介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仅就人才市场的数据分析江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下有关人才市场的数据均来自全省人社部门所属11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采集的数据,其机构数量占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的21.5%,监测数据占全省服务机构业务总量的85%以上,基本可代表全省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

 

  (一)人才供求双方的结构性矛盾

 

  2014年四季度,全省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的单位共31313家,提供招聘职位数72.46万个,进入市场登记求职的各类人数69.87万人,求人倍率1.04,岗位供应数量略大于求职人员数量,人才市场供求基本平稳。但从高素质专业人才来看,江西人才资源数量仍然不足。根据2014年人口变动调查,全省常住人口共4542.16万人,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有640.89万人,占14.1%;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有360.08万人,仅占7.9%。从表3可以看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小学和初中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分别高3.4和1.4个百分点,而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分别低1.5和2.8个百分点。说明江西受高等文化教育的人数偏低,人才资源数量不足。

 

表3  2014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单位:%

受教育程度

江西

全国

江西-全国

小学

27.8

24.4

3.4

初中

38.8

37.4

1.4

高中

14.1

15.6

-1.5

大专及以上

7.9

10.7

-2.8

 

  2014年四季度全省人才市场共举办257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成交率只有19.77%,不到五分之一。可以看到,一方面,我省人才资源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行业的人才供求矛盾

 

  分行业来看,人才市场需求数量最大的行业为制造业,占需求总量的29.05%,其次为零售、批发业占23.21%,科教文卫等业占13.56%,餐饮、住宿业占8.47%,这四个行业需求数量约占整个人力市场需求数量的四分之三,如图3所示。

 

  然而,各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求职数与需求量并不匹配。根据江西35所高校发布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南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教育、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三个行业的最多,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22.71%、19.7%和8.18%。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教育、制造业以及居民服务等服务行业就业的最多。江西财经大学33%的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21%在制造业就业,就业人数较多的还有建筑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从各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来看,受求职观念的影响,某些行业如餐饮住宿业招聘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江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餐饮住宿业未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也需要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但部分大学生认为餐饮住宿业没有技术含量,无法实现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愿就职于这个行业。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各行业的人才供求产生结构性矛盾。

 

图3  人才市场各行业需求比重图

 

  2、分经济类型的人才供求矛盾

 

  分经济类型来看,如图4所示,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用人单位是私营企业,占整个人才市场需求量的67.32%,其它类型企业占9.35%,国有企业占7.33%,外资企业占5.9%,港澳台资企业占5.75%,集体企业占2.4%,事业单位占1.07%,政府机关仅占0.89%。

 

图4  人才市场各经济类型需求比重图

 

  江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在国企就业的占6.72%,而在国企、三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就业的占了44.88%。江西农业大学在国企和三资企业就业的分别为4.37%、8.06%,在其他企业就业的达52.01%。从全国范围看,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也持续上升。2014届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的比例为50%,比2013届高出5个百分点。然而,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仍趋向考虑稳定性和福利待遇两大方面,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仍然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首选。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在南昌大学、江西财大、江西农大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约有43.9%的毕业生仍然希望能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19.5%的毕业生愿意进入国企就职。

 

  3、分专业的人才供求矛盾

 

  2014年第四季度,人力市场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的前十个职业中,缺口最大的分别是销售人员、技术工和销售管理,缺口数量分别为9919人、6982人和5225人。供需最不平衡的三个职业分别为:客服及技术支持、销售人员和服务/客服人员,求人倍率分别为4.1、4.06和3.22,如表4所示。

 

表4  需求数量大于求职人员数量的前十个职业

职业名称

人力资源供求数量比较

岗位数量

求职人数

缺口数量

求人倍率

销售人员

13165

3246

9919

4.06

技术工

15346

8364

6982

1.83

销售管理

  8996

3771

5225

2.39

推销/展销人员

  6325

3025

3300

2.09

销售

  8600

5319

3281

1.62

客服及技术支持

  3418

833

2585

4.10

营业人员

  4685

2205

2480

2.12

生产操作人员

  5169

2833

2336

1.82

服务/客服人员

  2968

  923

2045

3.22

现场专业人员

  3698

1668

2030

2.22

 

  人力市场需求数量小于供给数量的前十个职业中,缺口最大的分别是行政办公人员、财务/审计/税务和人力资源,缺口数量分别为4548人、3684人和2670人。供需最不平衡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行政办公人员、其他行政办公人员和人力资源,求人倍率分别为0.13、0.35和0.63,如表5所示。

 

表5  需求数量小于求职人员数量的前十个职业

职业名称

人力资源供求数量比较

岗位数量

求职人数

缺口数量

求人倍率

行政办公人员

  693

  5241

-4548

0.13

财务/审计/税务

6356

10040

-3684

0.63

人力资源

1739

  4409

-2670

0.39

其他行政办公人员

1132

  3250

-2118

0.35

经纪业务人员

1547

  3458

-1911

0.45

市场/营销/策划/中介

1778

  3415

-1637

0.52

金融业务人员

1359

  2984

-1625

0.46

其他商业、服务业人员

  968

  2349

-1381

0.41

计算机软件

2327

  3530

-1203

0.66

土木/工程

1344

  2382

-1038

0.56

 

  人才市场分专业的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和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一是部分职业供不应求,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岗位中,位居前三的分别为客服、销售、生产加工,投票数分别达到了14.3%、13.3%和11.1%。客服类职位劳动强度大,报酬较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不高,很难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另外,销售类工作也比较辛苦,收入较不稳定,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造成求职人员远少于岗位供给数;二是部分专业毕业生人数供给过剩。最典型的要属行政办公人员等文职类专业,这类岗位技能要求不高,工作强度小,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岗位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再如财务和计算机类职业,更看重求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部分毕业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很难达到企业高级应用人才的要求,因此这类职位的相关专业也供给过剩;三是某些专业的开设与社会需求脱节。从江西高校2014年就业质量报告也可以看出,理工类、医学类等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的社会需求较为旺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的余地较大,相对轻松。而文科专业、理论研究型专业,社会需求较少,就业压力相对较大。

 

  4、分学历的人才供求矛盾

 

  分学历来看,人才市场中高中、中专以下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员需求人数小于求职人数。

 

图5  人才市场分学历供求人数及求人倍率

 

  从图5可以看出,人才市场上需求、求职人数与学历呈现倒三角的状态。第一,高中、中专以下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尤其是技工类的毕业生,具备技术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对用人单位的薪资待遇等方面要求不多,求职预期不高,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第二,大专和本科学历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比高中、中专毕业生更加困难,他们心理上有一定的学历优势,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基层工作,往往眼高手低,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第三,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数量供应较少,通过对南昌大学、江西财大、农大和科技师范大学的调查也发现,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对找工作的积极性相对不高,持观望与等待态度的较多,因此市场上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学历倒挂”现象也反映了当前一些高校只重视学历教育,轻视技能培训,忽视社会需求的现状。

 

  5、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程度。2014年对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为人处世、自我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角色转换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能力,50%以上的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足50%;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在30%-50%之间,只有在身体素质方面与社会需求匹配度差距最小,低于10%。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专业知识水平,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等非认知技能,而大学生最欠缺的也正是这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欠缺,原因在于高校的教育机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不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就业指导功能。

 

  6、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的矛盾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值也已经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对江西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的预期收入较高,66%的毕业生月薪要求在3000元以上。然而,据南昌市就业服务管理处的统计,近年来用人单位需求增多,高校毕业生的月薪有所增长,目前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2000-2500元之间,仍然低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预期。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高收入预期必然会导致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低薪部门招收高校毕业生也会更为困难,最终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与高校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基本素质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人才市场衔接不够紧密

 

  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在内的六所省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公办高校中超过30%的学生是从大一开始接触就业指导,49%的学生是从大二才开始接触,但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且有37.23%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辅导中心对大学生就业没有帮助,甚至还有28.46%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就业指导中心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是否有帮助。这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于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江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人才市场衔接不够紧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就业指导服务的内涵认识不足。就业指导机构仅仅为学生收集招聘信息和定期举办招聘会,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个性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更没有结合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二是对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部分院校由院系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做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机构投入的经费远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需求,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经费。

 

  五、政策建议

 

  (一)人才市场应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功能

 

  1、着力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人才市场应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培训、职场分析和发布、人才派遣、人事代理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着力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构建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当前我省的人才市场管理主要依据《江西省人才市场管理办法》,但这项法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处罚措施规定不够明确,对近年来新业务的出现和发展也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细则。因此,政府应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立法,用法制手段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创造和维护更加规范和公平的就业环境。

 

  3、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才市场发展程度将由信息化服务水平决定。人才市场要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要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借助各种信息手段建立标准化网络体系,积极推动现有各类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

 

  (二)高校改革应与毕业生人才市场相接轨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与毕业生人才市场相接轨,开展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将全省高校的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快高校教材的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技能性强的专业课程;三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开展校园讲座,传授工作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加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充分依托就业指导专家、班主任、教师等队伍力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二要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明确教学内容,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发展、职业测评和职业培训等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三要全方位传递就业信息,通过政策咨询、就业形势讲座、沟通交流会等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3、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一要完善创业教育理念,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包括社会交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二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既要改革以往的创业课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又要将创业教育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业能力;三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创业教育的作用,利用各类模拟创业大赛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毕业生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1、准确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自我定位,切实转变观念,不能过分高估自己,要合理降低求职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机关”、“国企”这类稳定工作,也不能一味追求高薪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要形成到基层就业、通过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新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和兴趣所长准确把握职业选择方向。

 

  2、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包括课堂上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包括大量新技术新知识的储备;二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素,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潜能,成为开拓型人才;三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课堂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能力,也包括与他人相处时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增强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课题主持人:韩志生

 

  课题组成员:朱小清、黄建村、杨幸、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