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齐抓共管全面推进“创文保卫”工作
近年来,南昌市围绕“清洁家园、美化南昌、提升形象、惠及民生”这条主线,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齐抓共管全面推进“创文保卫”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整治市容环境
今年以来,南昌全面启动实施了“两大战役、六大工程”、“十项”整治(简称“2610”工程),对175条主次道路和街巷支路、48座桥涵、6大水域、88个社区综合环境、221个公交站台、74个公园休闲广场、505处围墙、1.2万余个店牌店招、1600个户外广告、10万余个绿化树池进行改造提升。近三年,我市先后完成了3.1公里赣江东岸三期亮化和城区六大水域景观亮化提升工程、979栋建筑街景整治工程、40处拆迁还绿工程、22条城市主干道店招及城市桥涵整治工程。在“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中,实施了沿湖、沿江、沿河、沿路建绿,老城区拆房拓绿、拆墙透绿,着力打造“三纵三横”的立体绿化和景观绿化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5%,绿地率40.72%,人均绿地12.04平方米。
此外,为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市还大力开展了“蓝天行动”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流行动”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工业废气、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污染、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污染防治,启动实施象湖、抚河清淤截污等十大工程,创生态镇(村)150个。先后完成新建污水处理厂13万吨扩容工程、泉岭垃圾焚烧发电厂、麦园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项目和麦园餐厨垃圾处理厂,逐步推进我市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进程。城区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六大”整治扎实推进
为全力推进“治脏”工作,今年4月起,南昌市开展了“五清”集中整治,即一清垃圾、二清街道、三清设施、四清店面、五清河道,目前城区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已基本得到全面清理。在“治乱”工作中,自5月份开始,全市开展了以“五治”为内容的治乱工作。一治出店经营(以街办为单位,对沿街店面出店经营实行全面整治),二治流动摊点(重点对火车站、汽车站周边、八一桥桥下、洪城大市场周边等重点难点区域实施集中整治),三治“五车”(重点查处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台等窗口(景点)单位的“五车”非法营运现象),四治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完善市政和环卫设施,实行准物业管理,加强路面保洁,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五治建筑工地(规范工地围挡和冲洗平台,建筑物料有序堆放,工地环境整洁)。目前城区“乱象”得到有效管控,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
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共拆除违建临建759处,面积达37.5万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房改造400多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5万户。此外,投资近亿元启动了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农贸市场75家,关闭淘汰5家,78家农贸市场实行了卫生管理市场化服务外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卫生管理、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集贸市场卫生管理总体水平。在“六小”行业整治工作中,排查整改小餐饮店、小副食店、小旅店、小美容理发店、小浴室、小歌舞厅共4302家,整改达标4006家,取缔无证经营单位296家,“六小”行业规范经营得到了有效管控。
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今年初,我市结合社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整治,在青山湖区洛东社区、洪都村等社区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了村社自管、村民自治、服务外包准物业管理等多种长效管理模式,并做到整治一批,长效管理落实一批。同时,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数字城管”平台,城市管理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并开设12369、12319城市环境和环保投诉热线,实行24小时值守接听,受理群众投诉或建议。此外,建立并实行了日查、月评、年考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管理体系,全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今年我市城区52个街道分别组建了40-60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420个社区分别成立了3人城市管理工作站。市容环境卫生实施管养分离,初步建立了环卫清扫保洁和市容环卫设施养护的市场化、专业化长效管理新机制。此外,修订了《南昌市创建工作“三令制”问责办法》和《南昌市创建工作问责和奖励暂行办法》,将结果问责与过程问责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创文保卫”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履职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严格实行问责。仅今年,市级问责4个单位13人,县区问责干部27人。
陈悦 记者 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