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胡昱:亦师亦友 孜孜以求
走进化学实验中心办公室,他正在专心地看着化学实验资料,简单的T恤,和蔼的笑容,没有荣誉傍身的傲气,没有长期从事研究的刻板。在他身上,总是能感受到严谨和谦逊的气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理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教师胡昱。
兴趣而始,一往而深
二十七岁那年,正是胡昱事业起步的阶段,很多企业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但胡昱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为教学科研事业奉献青春。当被问起当老师的初衷,胡昱笑着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希望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一做,就从未打算放弃。”
执教之初,胡昱一直向前辈请教,跟堂听课,在学习前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对教学特别感兴趣,一有时间我就会向一些老教师学习授课方法,在听他们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大帮助。”正是因为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胡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并成功地运用在课堂上。
胡昱的课堂从来不会“冷场”。实验课本来就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再加上胡昱并不是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而是走到学生身边近距离教学,师生之间距离的消失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谈到课堂气氛,胡昱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我会在课堂上突然抛出问题,他们可能意想不到,使他们上课有一种紧迫感,但又能学有所得。”教学、演示、讨论,胡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一点点提高能力,汲取知识。
亦师亦友,因材施教
胡昱希望和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他看来,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相比传统教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胡昱更愿意采用“引导”的方式授课。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胡昱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材施教”是胡昱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课堂上,胡昱会注意寻找不同类型的学生,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他会鼓励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多实践,并以实验小组的形式带动个人积极性;他会让有表现欲的学生演示实验,将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发挥到课堂上,为其他学生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面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胡昱更像是一位“挚友”。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后,胡昱并不会立刻回家,他总会留出一段时间用来和学生交流。“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沟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时他会和学生谈课题谈到晚上七八点。近距离的交流使胡昱和学生之间没有了隔阂,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并由此改进自己授课的方式。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聊聊天,他们有很多想法是从老师的角度考虑不到的,我有时候也会向学生学习。”与学生的沟通过程对胡昱帮助很大,在他看来,学生也是他的老师。
孜孜以求,务实坚定
在采访过程中,胡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有七八年教龄,经验还不够,还要多学习。”在他看来,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他知道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老教师那种有穿透力、直达学生内心的授课水平。于是他另辟蹊径,从前辈的方法和理念上不断创新,夯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一点一滴积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就会继续做下去。”他把自己定义为“偏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如果开始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教学和科研都是他喜欢的事情,而无论哪一个,他总是力求做到最好。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他主持完成一项江西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2011年3月,他主持一项南昌大学教改课题《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专题导师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教学研究论文,如《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立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有机化学实验的微型半微型化改革》等,在这期间,他还主持参与了多项教学规划教材的编撰和修订。
正如我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严谨、谦逊的胡昱一样,他正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干奉献给南昌大学,奉献给一批批他所热爱的学生们。做好自己的事,是他最大的目标,也是他对学生最大的期望。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报 第14期 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