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听民意、看变化、促发展——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之十一

18.03.2015  12:01

 

宅基地上的年味

 

省纪委涂湘求

 

  我的家乡在南昌县北望村,赣江南支从它身边缓缓流过。每逢春节,家乡最熟悉、最亲切的人,牵引着我回到村里,找寻那一抹难忘的乡情。

  村里老宅基地上,一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一位村民向我咨询法律知识。原来,因邻居不断蚕食其亲戚(已进城落户人员)的宅基地,村里的一个小伙子拔刀与对方打了起来,相互伤害,责任人员因面临刑事指控,各自潜逃。解答完咨询,心戚戚然。

  前天又看到一则新闻说,在南昌县某村,已是城镇户口的离乡人,却能获批拿地建房;而更为奇怪的是,已逝10多年的死者的签名,竟然出现在“建房申请审批表”上。由此,我估算了一下,去年处理涉及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电话、网络投诉、来信、来访不下三四百起。这些纠纷,放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的大环境中来看,焦点在利益。因为,宅基地今后将具有更完整的权利,会逐步纳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它将给村民带来更多可预期的物权利益。联想到户籍制度改革中,很多人想方设法“非转农”到农村分田分地,固然有利益驱动的一方面;但也与有的人特别是已进城落户人员难舍乡土情怀,担心“祖宅”消失,与之相关的宅基地成为村集体资产后叶落难归根有关。

思绪回到前面的宅基地信访给村民带来的纷扰,脑子里浮现出小时候听到的“”的故事。相传“”这种怪兽,每年除夕都会闯入村庄吃人,但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响声,就被吓得跑回深山。于是,过年的时候,家家贴红对联,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就成了春节习俗。我想,最近中央试点改革的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犹如人们与“”斗争的红色、火光、响声三件宝,必将驱逐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怪兽”。随之而来的土地制度深层改革,必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枢纽性工程。那时,宅基地上新楼会更巍然,年味会更浓。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8日B4版)选登】

 

 

为农村基层干部点赞

 

省直机关工委 郑小斌

 

  今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先后到峡江县水边镇郭正村、巴邱镇、桐林乡调研为民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通过走访和交谈,了解到这些地方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强化基层管理中,探索机制,用心用情,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

  为百姓谋利益,群众就拥护。水边镇党委负责同志介绍,近三年来,该镇所辖9个村基本上都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自来水、沼气池等便民设施让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在村民建房、办理结婚证、准生证等日常事务中,镇干部分片分线挂点联系,村民办事可找相关村干部和挂点镇干部代办领办,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优质服务。在低保、新农保、民政救助等惠民政策落实上,村委会坚持公平公正,得到群众点赞。

  扬新风树榜样,社会更和谐。桐林乡鲜有上访事件。其中,麻洲村近20年都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行为。如此纯良的社会风气,一方面和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村干部正面引导分不开。村支书介绍,每逢春节,村干部就要到群众家里串门,一是了解村民的收成;二是很多外出人员好久不见,联络一下感情,讲讲村里的工作;三是看看有没有赌博、吵架等影响风气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代表组织去看望村里的种田能手、养猪高手及乡里评选的孝顺好儿女、和睦好夫妻,倡导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教育身边的人。

启示:新常态下的“三农”工作,群众最期盼的是致富,最需要的是服务,最反感的是干部作风不实。只要我们任何时候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赞誉。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8日B4版)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