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资不平均”为何“明知故犯”?

17.06.2015  23:47

  有媒体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其中,北京平均工资最高——2014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268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2902元。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多数省份未超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不出意料,上述新闻又引起个人工资“被平均”质疑,网络上吐槽自己“拖后腿”的大有人在。而在“全国平均工资”面前,多数省份又“不达标”,这种统计本身也是吊诡的。鉴于平均工资已成“众矢之的”,其中的客观局限因素、主观不满情绪、统计算法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将少数高收入人群与广大中低收入者“搅和”在一起算,这种算法具有“天然缺陷”,直接导致“平均工资不平均”。举例来说,100个人中有1人是亿万富翁,其余99人是穷光蛋,“平均”下来,每人却都身家百万。例子固然极端,但“名义均富”的不靠谱性显而易见。

  此外,平均工资是包括职工工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在内的总和。换言之,平均工资更像人们常说的“税前收入”,而不是“到手现金”。对劳动者来说,“到手现金”才是真正的可支配收入。面对“到手现金”较之“税前收入”相差不少,一些人的吐槽或许是出于对统计口径的误解,还有一些人则不满于社保、税费等“缴多了”。不管怎么说,实际可支配收入没有统计那么多,终归让人很不爽。

  再有,收入超过平均工资者常常“不发声”。这一方面是出于“不露富”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某些人也不想成为贫富差异下、网络偏激“站队”中被喷的对象。“达标者”与“超标者”本来就非多数,再少发声乃至不发声,致使“不达标”的声音在网上占据压倒性比例。平均工资着实“无人喝彩”。

  统计部门也好,专家学者也罢,应当清楚“平均工资不平均”的症结,却未见相关改革举措。长期“明知故犯”也是给人添堵、惹人吐槽的重要原因。在强调大数据管理、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如果数据“失真”、算法不能做到科学合理,公众必然是拒绝的。

  人们的吐槽还蕴含对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诉求向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理当被全力推进,让百姓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