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了,“东方红一号”仍在天上飞

25.04.2015  20:13
原标题:45年了,“东方红一号”仍在天上飞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天上飞,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已经走了。”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副组长的潘厚任,在24日举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座谈会上感叹。

回想起45年前的今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秘书长周晓飞感觉历历在目。当时还是初中生的他,和“大人”们一样期盼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期待着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唱响。

在这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太空》杂志社主办的座谈会上,航天专家张履谦院士以及当年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研制工作的40多名老专家重新聚首,回顾了卫星研制的艰辛历程,讲述了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

质量居各国首星之最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约13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这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达到173千克,比前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多出近30千克。

同时,该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上述国家首颗卫星的水平。东方红一号搭载的各种科学仪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球形设计兼顾多方考虑

东方红一号外形为近拟球体的72面体,潘厚任介绍,这种设计外形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可使卫星有较大的结构利用空间;二是在平面上粘贴太阳能电池片比在曲面上粘贴更方便可靠。

同时,球形设计可使卫星飞行时的弹道截面基本不变,不用在星上安装探测仪器,就能用测轨跟踪数据反演推算卫星飞经高度的大气密度值及其变化,从而多得到一些科学数据。

此外,东方红一号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其自旋轴相对于太阳的取向是不断变化的,在72面球体上粘贴太阳能电池片可便于太阳能电池片在不同径向的面上均匀布设,以使太阳能电池的总输出在任何时刻变化都很小,这对整星能源系统的设计很有利。

虽然后来因卫星任务和技术方案有所变化,东方红一号上最终未粘贴太阳能电池片,而采用所携带的银锌电池供电,但在与东方红一号相同外形的中国第2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上成功使用了这一设计方案,使得该星寿命超过了8年。

加上“围裙”使地面“看得见

让地面上的人能用肉眼看见,是东方红一号的设计要求之一。尽管72面体的外形设计能使卫星在旋转时闪闪发光,但研究表明由于卫星直径只有1米,其本体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左右。

科技人员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办法。

由于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一前一后,距离不远,如果能找到火箭,在其附近很容易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

他们做了一个布“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了起来,并在其表面镀上铝。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被撑开,直径达到3米多。在阳光照射下,亮度能接近二等星水平,从而便于人们观看。

东方红一号上天后,遵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我国对该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当时引起许多国家的强烈反响。

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飞行

由于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于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运行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

虽然卫星早已停止工作,却一直在太空中飞行。长征一号火箭轨道组组长李颐黎介绍,最初提出的构想是把卫星送入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圆形轨道,但因当时的运载火箭不具备变轨能力,轨道组反复计算,最后确定为近地点400多千米、远地点约1600千米的椭圆轨道。

但正是因为该轨道近地点高度较高,目前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运行。据观测,直到2009年2月,它还运行在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记者 付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