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什么人反对建三门峡工程: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20.10.2015  18:02

  核心提示:黄万里坚决反对上马“三门峡”工程。他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黄万里 资料图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2月11日6版,作者:袁起、邹国良,原题为:《60年语录

  马寅初,原名元善,字寅初,1882年生于绍兴。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1906年,马寅初毕业于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等职。1920年与上海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合办东南大学商学院。 1927年后,历任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抗战期间,他曾因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投入息峰、上饶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中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不控制人口,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

  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其实,早在1953年春,学者张竞生就写了13000字的《我的几点意见》,上书毛泽东,建议科学地节制生育。结果“受诋于当时”。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马上有人指责是配合右派分子向党进攻。 1958年4月,北京大学党委决定对马寅初进行批判。 5月,陈伯达在北大点名批判马寅初,要他做检讨。以后,全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批判马寅初的浪潮。

  面对批判和讨伐,马寅初公开表态:

  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能拒绝检讨。

  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黄万里,1911年生于上海,是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第三子。1932年他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相继在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学习,1937年春学成归国,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黄万里被调到清华大学。

  1956年,毛泽东横渡长江之后,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有一句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也就在这一年的5月,黄万里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了《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全面否定苏联专家关于三门峡水库的规划。这篇文章刊于《中国水利》1957年第八期,并收入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资料汇编》(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印)。

  1957年6月,三门峡工程即将开工,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

  黄万里坚决反对上马“三门峡”工程。他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1960年6月高坝筑至340米,开始拦洪。同年9月关闸蓄水拦沙,当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于是,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两洞四管”方案确立。改建的四条钢管于1966年7月投入运用,增建的两个隧洞分别于1967年8月、1968年8月建成,水库淤积开始减缓,排沙能力依然不足,潼关以上河床“翘尾巴”淤积还在继续。黄万里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地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

  事实虽然证明真理在黄万里一边,然而手握真理的他却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于1961年起奉命到密云劳动,与昌黎民工同居同食同劳。后来,他又被下放到三门峡水库打扫厕所。

  当校党委向他宣布划为右派分子的处分决定时,他说:“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