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戏剧盘点 京剧《赵佗》一代名师又返本

30.01.2015  12:46
原标题:2014年十大戏剧盘点 京剧《赵佗》一代名师又返本

  原标题:文艺气象(年度推荐)

  标题书法:王干

  一代名师又返本

  张弦

  京剧《赵佗

  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

  文武昆乱不挡的裴艳玲坚守传统戏曲根底,是当代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大家。一介翩跹女儿却擅演阳刚大武生,还在这个爷们儿的世界里做出了傲人成就。

  京剧《赵佗》以历史上的南越王赵佗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别母出征、平定岭南、治理南越、归顺大汉,以及不为私仇发兵,让南越百姓安居乐业的故事。剧情的时间跨度很大,裴艳玲要从青年演到老年,从长靠武生演到耄耋须生。一直以来,裴艳玲的戏多以短打武生见长,而这出戏的前半场,她以自己较少演出的长靠武生应工。这对观众而言是看点,对她来说则是不小的挑战。当她身背几十斤重的大靠,在舞台上行云流水般地连唱带舞,谁能看出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呢?

  虽然《赵佗》是一出新编戏,但处处可见传统京剧的影子。传统的唱腔韵味和程式表演,十分自然地化入其中。而这些都是裴艳玲亲自设计的。她不仅是这个戏的主演,还身兼导演、赵佗唱腔设计等职。以演员为中心创作剧目,演员自己就是导演,这不也是戏曲曾经的传统吗?

  《赵佗》中有两段赵佗击鼓的表演,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传统戏《击鼓骂曹》。别小看这两下敲鼓,它讲求双手的配合、力道的变化、鼓点的节奏,很见功力。为练好击鼓,裴艳玲在排戏的几个月里随身带一对鼓槌,走到哪儿练到哪儿,台上台下都为我们展示了大家的风采。

  一场拷问树风骨

  武丹丹

  淮剧《小镇

  江苏省淮剧团创作演出

  一个民风淳朴的千年小镇,一位为人师表的道德楷模,一笔寻找恩人的巨额酬金,一场纠结挣扎的灵魂之旅。淮剧《小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受过小镇人救助的老企业家来小镇寻找30年前的恩人,并以500万作为酬谢。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试金石,拷问着小镇人的灵魂和风骨。

  全剧以敏锐的目光直面道德危机的严酷现实,深刻地揭示道德失衡与复归的挣扎过程。主人公的沉沦和自救,席裹着观众一起煎熬、攀爬、复归,感知道德自我完善的艰难、知耻而后勇的可贵、自我救赎和道德担当的可敬。它让人们思考,在今天这个注重物质的时代,怎样维护心中最圣洁的领地,怎样维护以道德和信仰为重心的精神世界。它也让人们相信,这片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土地,蕴藏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仍然有着不灭的精神力量。

  《小镇》打破以往戏曲传统的结构样式和表现手段,大胆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与表现主义手法有机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戏曲程式有机融合,使得全剧具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和象征意味。同时,全剧注重舞台的虚实相生,注重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充分运用淮剧声腔艺术的韵律美感,辅以现代舞美、灯光以及多种舞台手段,在给观众理性思辨与启迪的同时,彰显了戏曲艺术的审美张力。

  一叶孤舟寄乡愁

  王新荣

  话剧《老大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

  有分量的戏剧,也许起初未见得票房丰盈,但是能“压舱”,能触动心灵。原创话剧《老大》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老大》是上海话剧舞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题材原创作品,在艺术血脉上,是“正宗的上海招牌”。该剧以曾经的船老大冯国良执意回到即将被开发为洗浴中心的海岛为开端,回忆了他在这座岛上刻骨铭心的经历。冯国良寻找着昔日人与海、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呼唤着记忆中的美好家园。全剧通过船老大的人生心路历程,探寻经济大变革下的人文失落,被誉为“现代版的《老人与海》”。

  当代话剧的两极发展饱满,一极是越来越有人性力量的主题性话剧,另一极是日趋鲜活生动的商业性话剧。但总的来看,站在文化理想高度的作品,还是不够。《老大》可视为一次有力的尝试。它书写的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它所描述的看似是人与环境的外在冲突,实际上是现代经济发展与人文传统失落这对矛盾的现实隐喻,体现生产和生命、生活与资本之间的撕裂,表达了经济大潮冲击下现代人心灵深处一抹浓浓的文化乡愁,这抹乡愁祭奠的,是我们匆忙前行途中失落的精神归宿,是那些来不及捡拾却又事关人类未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

  一江春水载歌声

  布里

  歌剧《一江春水

  上海音乐学院创作演出

  原创歌剧《一江春水》改编自1947年拍摄的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间一个家庭的破碎生活。该剧着眼于人物命运的勾画和性格的塑造,对时世境遇造成的彷徨无奈以及主人公内心的伪善和沉沦进行了成功的刻画,对当时的社会景况和人情人性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好的歌剧常常取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世界经典歌剧如《浮士德》《茶花女》《图兰朵》等,就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这为歌剧艺术的绽放提供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和戏剧框架。《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电影剧本就具备这样的特点,主题深刻,戏剧性强,矛盾突出,口耳相传至今。《一江春水》成功地将电影中的文学艺术精华同古典歌剧艺术精华相融合,从电影原作中提炼出适宜歌剧表现的结构和节奏。作曲家谙熟歌剧写作,在现代歌剧民族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民族音乐语态、现代作曲技法与现代歌剧形态有效结合,经过乐队和演员的精心演绎,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等表现出色,造就了别样的戏剧色彩和舞台氛围。

  中国的歌剧舞台上,曾经出现过《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深入人心的原创作品,然而近年来,唱的多是西方经典歌剧作品。《一江春水》正是艺术家们致力打造的一部真正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原创歌剧。

  一羽飘落在人间

  任飞帆

  舞剧《朱鹮

  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

  舞剧《朱鹮》以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朱鹮为题材,表现了人们从远古到现代,与自然、生灵的相生相伴和休戚与共。

  《朱鹮》走出了舞剧需要讲故事但又讲不好的困境,让观众的目光重新回归舞蹈本体。朱鹮是东方之鸟,代表着一种东方精神,所以用中国古典舞来表达再合适不过。“”“”的舞蹈动作,配以连接的“”,描画朱鹮“”“”“”的姿态,不仅将鸟的优雅模仿得惟妙惟肖,更把朱鹮的圣洁、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舞蹈也融汇了民间舞、当代舞和芭蕾舞等舞蹈语汇,而且熨帖、恰当、毫无唐突之感,可谓锦上添花。

  《朱鹮》打破时间的限制,将人类的千年历史浓缩到一个人身上。开场,一根羽毛徐徐飘落,将人们带回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年轻的农夫与朱鹮徜徉在山野田间,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朱鹮不再无忧和舒展,开始焦躁不安,最终消失在灰蒙蒙的城市天空中。而曾经相随的人类伙伴,也只能在垂垂暮年去博物馆看标本来回忆曾经的美好。这时,消失的羽毛再次飘落,玻璃罩中的朱鹮复活,美丽重返人间。

  《朱鹮》之美,还在于它跨越了物种的分野,它不似《天鹅湖》的化鸟为人,也不像《孔雀》的人鸟合一,而是将人和鸟置于平等的情境。这种处理打破了以“”为中心的价值局限,让所有的生命得到同等尊重。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