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你们常常利用姑娘

08.06.2015  19:00

  本文摘自《红镜头中的毛泽东 》,顾保孜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972年2月21日清晨。窗外的天色还没有亮透,灰蒙蒙的,中南海参加接待的工作人员便早早起身,开始忙碌起来。

  尼克松访华的日子,不仅是中美史上的大事,也是摄影记者的大事。永恒的瞬间将系在摄影师的食指上,真可谓弹指千钧!

  北京的早春二月,寒气依然逼人,空旷的机场上,卷过一阵阵寒风。大街上和往常一样安静。但是细心的人们还是从街头橱窗的报纸里,看到了尼克松即将来华的消息。

  机场上一百多名记者,站在人工搭的架子上,耐心等待着历史经过长期准备后形成的伟大瞬间。

  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上空。

  候机厅旁的小休息室里,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已等候多时。天上银色的飞机扯着尖锐的呼啸,发出颤震的轰鸣,降落在主跑道上。这时周恩来率先走出大厅门,站在分支跑道边,跑道两边插着彩旗,陆海空仪仗队穿着大衣笔直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

  一会儿,飞机像辆硕大的车子,高展双翼,飞快地从主跑道驶上分支跑道,越跑越慢,最后停在离人群二三十米远的地方。……哗……哗,记者们一阵骚乱,只听见照相机、摄影机的碰挤声。飞机还未停稳,所有的机子却已贴稳在眼眶上了!

  记者们屏息静气,紧张地等待大洋两岸历史性的握手!

  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紧跟身后的是他的夫人。尼克松身着灰色的呢大衣,夫人则如一团火,鲜红鲜红的……

  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儿挥手,一会儿鼓掌,一只脚刚落平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二三米开外的周恩来。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率先按响了快门,随后一百多部机子发出爆米豆的脆响。

  “不卑不亢”是这次接待方针。为了能体现这一方针,杜修贤琢磨了不少日子,才周密细致地捕捉了这个难得的瞬间。

  按照惯例,每次活动后两小时内,要将照片送给周恩来审阅。摄影记者选了一张握上手的,又选了一张没握上手的照片送审。周恩来拿着照片反复比较,最后拿出那张由杜修贤拍摄的没有握上手的照片,交给新华社发表。

  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毛泽东就在他的“游泳池”住宅会见尼克松和夫人,以及全体随同官员。

  在这一个月前,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回来后,就重病缠身,精神情绪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