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毛泽东信“责”李讷: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
核心提示:他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毛泽东与毛岸英
文章来自: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牛保良 原标题:毛泽东的家风
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干部本身的工作作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构成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方面。像领导干部在单位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像党的一切干部,甚至一名普通党员在社会中的作风和形象的影响力一样,干部的家属、亲友,尤其是配偶和子女的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的家风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毛泽东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堪称党内干部家风建设的楷模。
鼓励子女学习进步
对家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权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关爱他人,慷慨解囊,解危救困。
——鼓励子女脚踏实地,博览群书,学人之长,克己之短,立志成才。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① 既要理顺学科结构,又要把握知识结构的先后构成,还要分析对待别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他还要求岸英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要图虚荣。1947年10月8日,他在给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② 他对李讷的学习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并多次给予鼓励和指导。1959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讲:“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大部头书少读一点,十年八年渐渐多读,学问就一定可以搞通了。”③ 1963年1月15日,他还鼓励李讷:“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④ 毛泽东对李讷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十分高兴,并要求她读书要树雄心壮志,要循序渐进,团结同学,虚心向人学习。此外,对毛岸英的遗孀刘松林、毛岸青夫人邵华同样鼓励学习进步,立志奔前程,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毛泽东不仅督促儿女刻苦读书,而且自己积极带头,树立榜样。一生中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开始学英语,直到逝世前夕还在看《容斋随笔》、《古文观止》等古典文学名著。
——关爱子女。毛岸英牺牲后,刘松林极为悲痛,精神状况长期未能恢复,后去苏联医治。1959年8月6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苏联治疗的刘松林,寄去了一位老人的挂念:“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⑤ 1961年6月13日,他又劝刘松林再婚:“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⑥ 大爱无语,挚爱无声。这是一位伟人、一位年迈的父亲对未再婚儿媳表现出的真诚的关爱和高尚的情操。对李讷,毛泽东也十分牵挂,很想知道李讷的最新情况。他要求李讷给他写信,告诉他具体情况。他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⑦
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是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权。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泽东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对李讷、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被推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也坚决不同意。可见,毛泽东坚持党性原则,不谋私利,堪称爱子有方。
——尊敬他人,礼貌待人。毛泽东重视子女的为人风范,严格要求尊敬他人,礼貌待人。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接受治疗后,毛泽东亲自嘱咐毛岸青:“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⑧ 要求亲自转达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关心亲属不失原则不搞特殊
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构成了干部家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封建社会那种“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毛泽东不仅坚决反对,而且严格要求亲属遵纪守法,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平等相待,慷慨救济,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
——慷慨解囊,资助亲属。杨开慧的母亲过九十寿辰,毛泽东于1960年4月25日请杨开智转去二百元表示祝贺。⑨得悉杨开慧母亲去世后,他又于1962年11月15日寄去二百元表示哀悼。⑩堂弟毛泽连家境困难,丧母未葬,又患脚疾未愈,毛泽东于1952年10月2日即寄去三百元,用于丧葬和治病。陈玉英曾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做过保姆。1930年随杨开慧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狱中备受折磨。解放后,毛泽东得知她已在长沙工作,十分高兴,并写信给予关怀,表示“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11} 他的女儿孙燕考取初中后,毛泽东也寄去三百元,并表示“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 {12}毛泽东的稿费如今已是不在少数,不仅他本人生前没有据为名下,而且他的子女亲属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过继承要求。
——勤俭节约持家,不沾国家便宜,不失原则,不搞特权谋职位。1949年10月9日,毛泽连在长沙治病,因疗效不佳打算到北京诊治,毛泽东嘱咐:“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13}1953年,毛泽东少年同学邹普勋、早在安源一同搞工人运动的谭熙春、毛泽东叔祖父毛锡臣提出一同到北京看毛泽东,为不给政府添麻烦,俭省节约,他表示:“由你们三人结伴同行,自己出路费,路上买车票等事亦由自己经理。到京住一个月即回家。如果你们同意,即可照这样办。”{14}一方面,毛泽东严格要求亲属遵守政府法规,另一方面,他还坚持原则,不搞特权,不为亲属谋私利,拒绝不合理要求。1949年10月9日,杨开智计划去北京见毛泽东,并解决工作问题。他表示:“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15}一切按常规办理,听从当地政府安排,不要有任何奢望。毛泽东的表兄文南松提出为文运昌安排工作,毛泽东表示:“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16} 还有他的姑母毛春秀,也曾提出请毛泽东为其儿子安排工作,他同样拒绝:“我不能办,要在当地所属机关自己申请。” {17}
——伟大的革命牺牲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全国抗战爆发后,文运昌家庭生活困难,曾致信毛泽东找份差事。他如实相告:“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18}还在回信中说,虽然工作紧张,但是都快乐健康。1941年,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为安慰其祖母、杨开慧的母亲,毛泽东致信表示:“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19} 其实,在毛泽东的亲人中,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岸英、毛楚雄、杨展等七人牺牲,毛金花、毛岸红、毛岸龙三子女失踪。
严格要求防微杜渐
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
干部子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不是党的干部,不处于执政地位,但是由于所处的特定的干部家庭生活地位,即被赋予特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一切非干部家庭的子女所不拥有的。干部子女教育得好,对社会和党的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起到十分消极的作用,给人民生活造成危害,损坏干部的形象和党的地位。毛泽东早已警觉到这个问题,并发出警告,对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
——防止贵族化,干部子弟与平民子弟一律平等。凡贵族都是处于特权阶层,社会中的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往往与贵族阶层过多占有社会资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广大人民生活艰难,痛不欲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战争活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不允许新的贵族产生。针对建国初学校教育中划分等级的问题,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批复:“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20} 他希望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人平等。
——人格独立,依靠自己,持家立业。由于干部子弟特殊的家庭地位,尤其是有些是革命先烈的后代,处处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关照,而有的则变得不自觉。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警告。1959年6月,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21}他担心干部子弟如果不能人格独立,生活独立,自食其力,就会逐渐走向官僚化和贵族化。使他更为担心的是,干部子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问题。1967年5月22日,有十七个自称红卫兵的人到云南抄了一位副省长的家。参加者都是中学生,其中有六个是北京学生,其余十一人,除两人外,都是高级干部子弟。对此,毛泽东十分惊异。5月28日,他立即批示:“如不教育好,会成为将来反革命复辟的祸根之一。好在还不占干部子弟多数,多数还是较好的。”{22} 毛泽东担心的是干部子弟变质问题。
——对自己的子女也尤为严格。毛泽东要求一切干部子弟都要树立平民思想,勤奋实践,谦虚谨慎,不搞特权。李讷读大学开始住校,开始独立生活,遇到了学习和生活自立问题。1963年1月4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说:“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23} 毛泽东相信,干部子女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自主自理能力,是增长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
总之,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而广泛的。如果仅仅从文中的表述来理解,似乎只能掌握表面的几条,而更为重要的,或使当代干部学习时更应知道的则是他产生这些思想论述的长期的社会实践。除了他亲身的社会实践这个必要因素,还要归功于时代的因素。俗语道:时代造英雄。毛泽东的思想火花是与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勤奋的工作不可分的。
注释: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6—16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06页。
③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637页。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40页。
⑤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421页。
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522页。
⑦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4页。
⑧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410页。
⑨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160页。
⑩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90页。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622页。
{1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501页。
{13}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25页。
{1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377页。
{15}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42页。
{1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341页。
{1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263页。
{18}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页。
{19}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30页。
{20}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37页。
{21}《毛泽东文集》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30页。
{2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58页。
{2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