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追忆2013年那些教育往事
时间的巨轮碾过,二零一三年已成往事。这一年,社会百态尽显,教育也是诸事涌现,或为“新瓶装旧酒”,或因教育规律使然,乃新形势下的“新面孔”。在蛇归故里,马啸山川之际,回顾今年教育界的那些往事,耀成绩,显不足,这样我们未来的教育或许能少走弯路,多结硕果。
公平二字千金重,再大努力不为过。“北京大学是北京人的大学”看似戏言却道出了教育不公的真相。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教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上不了高校的学子圆了大学梦;可有关高校生源的调查揭示的是残酷的现实:名牌高校生源中农村学子比重在下降,农村孩子能上的多为高职高专院校或是二、三等普通本科院校,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鸿沟从中可见一斑。而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择校热”“超级中学”等无一不是学子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心理使然。可以说,城乡之间、城乡内部之间的教育资源公平正成为考验我国各级教育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突破,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教育公平才能从过程上得到实现。可喜的是政府在行动,如《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等条款,正让教育资源走向公平,让贫困地区孩子的入学机会增加。
校规成“笑规”,教育理念待更新。对学校而言,“没有校规不成方圆”,校规既是学校制度的表现,又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制定合适的校规,需要学校拥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频出的各种“笑规”,不是难以理解、不易执行就是矫枉过正、失去教育意义,让人们感叹的是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又怎能健康快乐成长呢?学校和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多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探索,对学校制度的反思,对学校文化的感悟,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做出一些贻笑大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来。
学生呼唤师德,教育呼唤师魂。都说教师如蜡烛,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可一旦师德下滑,教师成野兽,孩子就会遭殃。那些伤害、糟蹋孩子的教师们,或许知识渊博、才情很高,但他们的败德行径让“一些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既伤害了年幼的孩子又损毁了教师这个崇高的称谓,必须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好在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体罚学生、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我们期待着该规定能够让各级教师守住师德底线,铸就师魂,让孩子少受伤害,健康成长。
新科技挑战传统教育,教师该何去何从。当我们坐在传统的教室,听着教师们的严肃讲解,读着枯燥的课本时,新兴科技悄然诞生。慕课的兴起,让那些上不了大学的学子们同样可以享受大师的教诲,也给高校学子相互比较,不再迷信传统和权威的机会。而“逃课助手”软件的兴起,挑战的不仅有学校课程的设置机制,还有教师们的授课水平。不难想象,那些知识积累不多,授课水平不高,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想让学生集中精力上课和听讲,不会再如以前那般容易。高校的教师们,如果不提高知识储备,提升授课水平,或许离被新兴科技甩在后面不远了。
大学生严进也严出,现实太残酷。过去是鲤鱼跳龙门,读书改变命运,无奈今非昔比。大学生们前脚刚进大门,后脚就想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因毕业生太多,好工作难找。2013年699万的大学毕业生,让“就难就业季”笼罩在不少学生、学校乃至家长心头。当大学盲目扩招,导致学校资源缺乏,学校专业设置没有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千校一面时,我们的高校只是简单劳动的加工厂而不是人才的教育场,就业难不难理解。而唯有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自己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打造自身特色,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那时的大学生,或许不会再愁“毕业即失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