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追忆2013年那些教育往事
时间的巨轮碾过,二零一三年已成往事。这一年,社会百态尽显,教育也是诸事涌现,或为“新瓶装旧酒”,或因教育规律使然,乃新形势下的“新面孔”。在蛇归故里,马啸山川之际,回顾今年教育界的那些往事,耀成绩,显不足,这样我们未来的教育或许能少走弯路,多结硕果。
招生显混乱,制度需求索。当你花巨款来到学校发现它子虚乌有,当你为名校招生处长的巨额贪污而愤懑,当你被高校官网的“美人计”打败,不要吃惊,或许你看到了我国高校招生的弊端。再公平的高考,若没有配套的选拔制度都是枉然,公平、公正、公开招生是大学获得优质生源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方面,可谁知这里面藏有多少猫腻,又有多少虚假?高校的自身操守,政策执行者的良知,这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更应该追问的是政府的监管职责和学校的招生制度。如果政府当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又过了度,这样的监管不出漏洞才怪!而高校权力的相互制衡,则是对招生人员最好的束缚。只有高校守住“三公”底线,政府当好“监察员”,高校的招生才能在阳光下运行,达到为国家选贤的目的。
学术圣地被“感染”,现有机制望改革。从高校学报变成科研“垃圾厂”,到高校科研费用腐败,再到院士因科研造假、贪污受贿而落马,不难看出当前“学术领域”这片净土受到的污染。科研内容造假、科研费用浪费、科学荣誉受辱,挑战了“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科研求实精神,也挑战了教师不功利的人格魅力,更挑战了学术荣誉的神圣性。可细想起来,我们的现有机制是罪魁祸首。“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口号喊了多年却仍败给了现实利益,权力机制运行不够规范是主因。更有以SCI为指标的考核体系,把高校教师们当成牛马,在他们眼前放着诱人的“胡萝卜”,用科研成果鞭打他们。教师的物质待遇低,科研成捞钱工具,不造假还是教师吗?若能改革现有的高校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给他们以较好的待遇,或许教师们不会再为物质而牺牲学术精神了吧!
减下负来吃“PISA”?今年教育界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是OECD国家进行的全球PISA测试,上海超过芬兰,成为第一。但是不要高兴过早,殊不知,该测试主要是考察15左右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为此所支付的成本,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则没有涉及。上海地区学生虽拿了第一,但这些学生无论是课业负担还是学习时间等都远超OECD国家平均水平,可以说上海学生用汗水加勤奋换得了世界第一,然看看我国学生低水平的创新能力,拿了第一又如何?再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减负喊了十多年仍是成效甚微,仍有“武汉一家庭花12万为5岁儿子报17培训班”的案例,让孩子遭受了巨大的身心发展之痛,或许这是需要重点加以改进的。今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希望它不是一阵风,而是化为家长、学校的切实行动。也只有我们的孩子多一些悠闲,少一些学习负担,高分的PISA测试才有意义。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兴起。在这个以学校为教育主体的大环境下,一些有钱人、文化人等,正选择让孩子逃离学校,在家上学,且不论此乃违法之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将逐渐受到重视。如果说过去人们一直相信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如今形势变了,随着父母知识、学历、视野等的开阔,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意度正在上升,转而走向家庭教育,这是好事,也符合世界教育大势。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以合适的家庭教育,不仅会让孩子学到灵活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减负的情形下学会生活教育,能够做到亲子共读,收益多多。当然,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而不是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完全寄托在学校这个“篮子里”。
回归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说现今的孩子被考试压得抬不起头,没有阅读经典的习惯,那么好消息来了。当调查显示很多人提笔“已忘言”,当很多人对经典视而不见,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古人精华知识知多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哪里?又将如何传承它们?而当中山大学要求学生暑假学习《弟子规》,当陕西大学老教授用毛笔字写通知书,当《汉字英雄》崛起,当英语在高考中权重下降语文权重有上升之势时,我们才欣喜发现,对传统的尊重终于有行动了。对经典的品读,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考试的淡化,对素养的培育,这些都让我们的教育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