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日报]高校学子 18年风雨无阻义务服务

27.03.2014  11:48

  又是周末的早上,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志愿者们早早地就等在公交站牌前,在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南浦街道进贤仓社区。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一点都不陌生,每个月,他们都会至少来这里一次。轻车熟路地穿过岔路众多的巷子,志愿者们分头来到了老人家中。

  全面关怀让温暖多一点

  “爷爷奶奶,我们又来了!”一进屋,志愿者们朝气蓬勃的笑脸便给社区的老人们带来许多欢乐。打扫房屋、摘菜洗菜、陪老人们聊天唠家常……这些是志愿者们的“必修课”。“奶奶给我讲了很多事情,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她怎么躲避鬼子,还有这些年的变化等等,”华东交大12级电气专业的邓云龙回忆起第一次跟章热花老人聊天时的经历,“爷爷奶奶要求很低,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当听众就可以了,但其实我们还想做得更多。”邓云龙说。

  进贤仓社区的老人们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志愿者们却都留了心。2006年11月,电气学院设立爱心基金,号召全院学生每天节约一角钱。于是,第二次去的时候,志愿者们便送上了一份心意。至今,爱心基金已发放12100元现金、2800余元慰问品。也是在2006年,志愿者们开始联合学院的电子科技协会,组成了“小家电门诊”服务队,不定期上门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家电。随后,志愿者活动也由简单的收音机维修,发展到小型家电、家用电器维修、计算机知识普及等。

  用心服务换取灿烂笑容

  为了增进与社区人民的感情,志愿者们还曾受邀参加“学习雷锋精神文艺表演”,学院十佳歌手张华英演唱《映山红》受到社区老人们的拍手称赞。而志愿者张海龙、陈汉军、胡海龙也带来民族器乐二胡、快板、箫合奏表演。张海龙说:“能为社区居民奉献一份力量感到很光荣,只要老人们满意、开心,我们就高兴了。

  每年春节,志愿者们都会组织家在南昌的同学去社区,给老人们送去春联和节日慰问品。2013年春节,志愿者们从各自的家乡“”来五湖四海的祝福,并剪辑成视频,播放给进贤仓社区的老人们。“他们都特别开心”,负责播放的邓云龙说。2014年的春节祝福对于“临时志愿者”宋江平来说是难忘的,“总共手写了四五十幅对联,可还是不够。”他告诉记者,自己是特意随志协来写春联的,谁知志愿者们支起的摊子前,却排起了长长的队,提前准备的五十副对联很快一抢而空,现场临时写的春联也在半个小时内被“”完。“虽然写得手有点酸,但能帮到爷爷奶奶们,还是很开心的。”宋江平说。

  不变坚持传承志愿精神

  南昌的天气“变脸”如翻书,为了不让社区的爷爷奶奶们白等,志愿者们从来都是风雨无阻,常常“邂逅”暴雨。“刚出发的时候雨势不大,下车再转车的时候就成了暴雨。”因为感冒加上淋雨而晕倒的丛兆楠告诉记者,有一户人家的住址变迁了,自己便和同伴们一起趟着水找了一个多小时,忙完后人一松懈就晕过去了。“社区的阿姨给我冲了杯奶粉。”在阿姨的照顾下,丛兆楠很快又苏醒过来,“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还是会去的。

  志愿者们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每位志愿者服务一户人家,不知不觉中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下社区前,都会提前告知社区工作人员,“到了我们去社区的时候,爷爷奶奶们都不外出,特意在家里等我们。”已经参加了三年志愿服务的肖敏很是感动,她虽然不是南昌人,但“训练了这么久,已经能听懂地道的南昌话了。

  十八年,一届又一届的新生从学长学姐的手中接过志愿服务的接力棒,他们人在换,但“长期服务社区”的诺言一直未变;十八年,从无到有,从生疏到情深,从简单的服务到全面的关怀;十八年,时间无语,行动从未变。

文章链接: 高校学子 18年风雨无阻义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