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香沁赣鄱

04.11.2021  11:43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五年来,江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首要民生工程,勠力同心践行初心使命,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8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五年来,江西持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基本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全省88.61万城镇建档贫困人口中,53.21万成功解困退出、35.4万纳入兜底保障。

  五年来,江西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技防、人防”并举,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平安江西建设持续高水平推进,连续16年荣获全国平安建设考评优秀省。

  如今,江西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小康画卷:一排排大棚商机无限,一个个公园美丽宜人,一池池湖水碧波荡漾……房子新了,保障全了,产业有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提高收入水平,增强群众幸福感

  曾经,面对妻子去世、自己得了慢性病、家里负债十多万元,还要独自养育8个月大的孩子,万年县上坊乡上湾村的翁文发生活举步维艰。

  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帮扶下,翁文发养起了“脱贫牛”,从7头扩大至26头,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0万元,今年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像翁文发一样,江西有数以百万计贫困人口从温饱不足跨越上“两不愁三保障”之路。

  这些年,全省脱贫群众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的转变。江西先后培植了赣南脐橙、江西茶叶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了万亩优质白莲、万亩优质蔬菜、万亩虾稻共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催生了井冈蜜柚、广丰马家柚、宜春油茶、鄱阳湖水产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如今,全省4.96万个带动经营主体、1.4万个帮扶产业基地,分别带动27.42万户、16.02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

  这些年,全省13.47万人搬出深山、挪出“穷窝”,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安置点周边建设了575个扶贫车间和475个产业基地,有2.75万人发展种养产业、6.34万人实现务工就业。

  这些年,江西完善控辍保学,推行教育扶贫双负责制,确保无失学辍学现象。2013年至2020年底,全省对贫困家庭学生1263.18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286.13亿元。

  这些年,江西实行“搭建六类平台、完善一套机制”的“6+1”就业扶贫模式,通过扶贫企业、工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实现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7月底,江西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132.6万人,就业率达77.4%。全省脱贫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长30%。

  此外,江西实现100%村民小组通水泥路、100%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目标提前完成,供电可靠率达到99.8%……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得到有效解决。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人民获得感

  低保金、临时救助金,让上高县敖阳街道正阳社区生活困难居民小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今年3月,丈夫因病去世,家里负债累累,原本肢体残疾的邬小连没有稳定收入,两个小孩还在读书。敖阳街道立即启动主动救助程序,第一时间帮助这个困难家庭。

  邬小连感受到的温暖,来自江西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从基本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到建立城乡统筹、资源融合、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体系,每一个进步都传递着民生温度。

  2018年以来,江西持续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困解困,将脱贫攻坚中针对农村救助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助保贷款、就业援助等政策,全部拓展覆盖至城镇救助对象,城镇救助对象家庭上学子女参照农村扶贫标准,纳入国家“奖、助、贷、勤、减、免”学生资助体系。

  江西综合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因素,注重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等政策有效衔接,坚持社会救助标准适度可持续,合理制定救助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省政府连续15年将社会救助提标提补纳入民生工程,确定省级最低指导标准。全省城乡最低保障金分别从2016年的480元/月、270元/月,提升至2021年的765元/月、515元/月;城乡(集中)特困人员供养金从600元/月、365元/月,提升至950元/月、670元/月。

  在适当考虑城乡差异的基础上,江西逐步统一城乡救助对象认定管理标准,将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至乡镇(街道);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库,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人口数据为基础,分级分类汇聚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专项救助信息,以及工会、残联等单位的困难群众信息,定期开展比对监测,为相关部门开展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今年以来,全省已新增认定城乡低保边缘家庭对象、支出型困难家庭对象5.4万人,共312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以绣花之功抓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

  天气渐凉,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沙井街道,65岁的潘凤玲照常起个大早,戴上红袖套,穿好红马甲,开始巡逻。

  在江西,像潘凤玲这样登记在册的平安志愿者,已成为化解邻里纠纷、守护家园平安的生力军。在九江,他们叫“浔阳志警”;在赣州,他们叫“客家和事佬”……全省198万余名平安志愿者活跃在群众身边,解开一个又一个基层复杂难解的“”。

  五年深耕,江西社会治理的基础不断夯实。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2.28万个综治中心快速运转,86079个网格、8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构建起一张高效便捷、事事有着落的基层治理网。

  在此基础上,“江西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处理民生民安问题逾1670万件,汇聚各类数据信息1.07亿条,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被进一步打通。五年来,全省“雪亮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省行政村覆盖率达99%,自然村覆盖率为74.3%,建成智能安防小区4100个。

  办一个无犯罪记录证明要多久?在江西,这个答案是20秒。从办理出生证、驾驶证到补换领身份证,从持“赣服通”电子身份证刷脸住旅馆到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办”,越来越多的事项,动动指尖就可以完成。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过去五年,江西把科技赋能和专业助力统一起来,持续提升平安建设科学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的内涵不断丰富。

  人在“”中走,事在“”中办。在智能安防小区,新安装的防高空抛物监控,以“仰望”的姿态监控高楼整体状况,管住了高空抛物的手。人员管理“一码”通行,指挥调度“一平台”保障,这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战的江西“战术”。创新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把全省各类调解组织搬到网上,线上立案、视频调解,江西有效推动矛盾纠纷“一键解决”。

  从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问题入手,打击犯罪更为有力。几组数据勾勒成效:在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江西共打掉黑恶组织1218个,清查涉案资产282.5亿元;仅今年,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300起,全省电诈刑事警情增幅明显下降。

  本报记者 陈化先 杨 静 卞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