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幼儿园教学公开引热议 园长:真正教育不需粉饰
近日,有媒体报道,“透明幼儿园”运用网上直播技术进行教学公开,利大还是弊大,在部分幼儿园和家长中引发争议,家长叫好,幼教不满。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幼教界园长、教师、教研员、学者是怎么看的呢?
正方
支持,但正确引导是关键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幼教管理处教学研究部部长张莉:
幼儿园安装监控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管理过程信息化、可视化、痕迹化,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透明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是满足幼儿园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强化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自律意识、满足家长对优质服务需求的需要。
然而,当前诸多幼儿园把“安装可视化探头”作为体现办园水平、引领幼教时尚的一种标志,成为让家长放心的“砝码”,在招生时大肆宣传。在这样不正确的引导下,家长通过网络监控过分关注自己孩子在园情况,常有家长会反映“为什么今天上课没有提问我的孩子”等问题,使监控的作用被扭曲、变形,不仅使家园关系僵化,而且使教师忧心忡忡,变得不敢管、不敢说,逐渐丧失了“本真”的教育状态。
我们应正确认识现代幼儿园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它不过于放大、强化,更不能作为吸引家长、获得家长信任的“砝码”,而应把它作为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同时引导家长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上,而不是带着挑剔的目光过度关注自己的孩子,监督教师的不足。
反方
真正的教育不需粉饰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张贺红: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安全岛,然而当一起起令人发指的虐童事件被报道后,我们的幼教行业已变得不再让家长放心。于是,一些幼儿园为了让家长信任自己,开始通过网络视频功能让家长“监督”自己的工作。针对这种做法,我认为弊大于利。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空间范围是多方位的。所谓的“透明”即便是全方位的,家长看到的也只是形式,也只是表面意义上的让家长放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爱心、耐心、责任心。爱心是发自肺腑的,需要良知的支撑。真正的教育不需粉饰,不需“监督”,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把孩子的成长变化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更具说服力吗?而且,长期在摄像头的监督下工作,可能导致教师关注的更多的不是教育本身,不是孩子的发展,而是言行举止形式上是否符合家长的心理需求。
正方
时刻监督偶需翻放即可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郑国娟: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安装了监控摄像,这一举动应该说是家园共同叫好。因为当孩子在园发生了磕碰或其他一些不如人意的事,家长对教师的解释心存疑惑时,监控就成了最大的辅佐和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家园都是认可安装监控的。至于有家长叫好而幼教不满的声音响起,无非是从家长的需求出发,扩大了对监控的使用频率和自由度,想随时从监控得到更多的信息,除了孩子在园是否安全外,还想知晓孩子在园的各方面表现等。事实上,光看这些视频,家长很难全面知晓,看了之后其理解与感知也因人而异,可能还会产生误解,增加教师的压力。因此,本人倡导,让监控发挥“时刻监督偶需翻放”的作用。
反方
孩子交给老师就要信任老师
北京德慧智幼儿园教师刘佳佳:
幼儿园可以安装监控,但并不是给家长提供监控,而是作为幼儿园管理的器具,方便管理者对老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但如果监控向家长开放,随时都可以看的话,老师会有压迫感,因为有人会时刻监控你的一言一行。孩子的喧闹淘气,加上长时间神经绷紧,很可能使老师过度紧张导致失误,比如没注意到孩子的危险。
再说,家长看监控对孩子没有多大帮助,自己还徒增担心。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入园不适应哭闹喊叫时,肯定心急如焚,但不管怎么着急,孩子还得要老师哄才行。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要信任老师,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合力才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有了信任,安不安装监控也就是可有可无的小事一桩了。
【点评】
幼教伦理系统如何重建信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冯婉桢:
这场关于监控之争反映出来的是什么呢?幼儿家长群体和幼教群体之间互不信任。如果家长信任教师,自然不会要求随时监控教师的行为;如果幼教群体信任家长,自然不会担心家长因图生议。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双方又进一步为谁能降低风险系数而博弈,为安不安装监控设备而争论。可以说,这场争论是整个幼儿教育伦理系统趋于败落的表现,让人痛心。现在的问题不是安装监控设备如此简单,而是整个幼儿教育伦理系统如何重建信任关系,以避免未来出现更多的信任危机,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彼此信任的教育关系如何建立呢?幼教群体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有主动作为,首先给出家长群体更多的专业承诺,以赢得家长更多的信任,进而双方逐渐地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这要求幼教群体严格自律,敢于接受家长群体的监督。如果幼教群体逃避家长群体的监督,一味地要求家长信任自己,而不敢打开“门窗”接受家长的审视,那信任关系永远不可能真正建立。 ■记者 纪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