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挂牌 历史建筑终于有了“护身符”

30.04.2014  17:12

  昨日,海珠区栖栅南街40号民居挂上历史建筑牌匾。实习生吴志恒 记者骆昌威 摄

  昨日上午,文化公园里的西关苑挂上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的标志牌,同一天市内各区也在同时开展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挂牌工作,这标志着历史建筑终于有了“护身符”。作为历史建筑的业主,在戴上“紧箍咒”的同时,也将获得“大蛋糕”,除了要履行保护的义务外,历史建筑修缮将获得专家指导和政府补贴。

  据悉,第一批398个历史建筑的挂牌工作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完成。而第二、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也将在年底前出台。

  第一批名单何时公布?

  2014年1月26日市政府确定了广州市第一批398个历史建筑名单,2月1日经市政府批准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全市文化遗产普查也已正式开展。

  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批398个历史建筑的详细名单至今未向社会公布过。对此,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历史建筑名单要待省政府核定批准后才能正式公布。这方面的推进确实有点慢,我们也很着急,正在沟通。现在就挂牌确实在程序上有些问题,不过,还是先保护起来吧。

  据悉,首批历史建筑中,荔湾区最多,共有127处;海珠区则共有57处,关山月故居、美术学院主楼、伍家祠道教会医院旧址等历史建筑均包括在内。

  评为历史建筑有何好处?

  负责广州历史建筑普查和评审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告诉记者,历史建筑、尤其是民居的产权都比较复杂,“第一批历史建筑中大概一半以上与私房有关,业主需要加强保护的意识,但给他们戴上‘紧箍咒’的同时,也会有‘大蛋糕’。

  根据《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历史建筑可以申请修缮补助,在预保护期间也可依法修缮。但究竟应该如何修复?修缮补助如何申请?目前还没有细则。

  如何在保护中利用?

  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护中利用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以及以其他形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但应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张智敏说:“我们并不反对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更加鼓励活化利用。但文化公园的这批建筑,还是想呼吁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复原工作。

  历史建筑维修要申请 方案要评审 费用有补贴

  海珠区栖栅南街40号民居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一楼产权属于海珠区房管局,二楼仍由原业主居住。今年75岁的业主黄婆婆告诉记者:“房子已经维修过很多次了,维修不算很复杂,和街道说一声要修,我们和房管局各出一半钱就可以了。”对于历史建筑维修,海珠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成为历史建筑后,再进行大修手续上要复杂一些。首先要向规划部门申请,业主的维修方案要进行专家审定后才能维修。我们会组织专家对维修进行指导,未来政府也会给予资金上的补贴。”(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宣)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