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字号酒家改超市引顾客不满 因旺场不旺市
广州泮溪酒家一楼宴会厅被改为超市一事(详见3日本报A1版),引起不少人对“老字号”酒楼变味的忧虑。记者昨日巡城发现,不少“老字号”酒楼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的酒家已不复存在,有的旧式庭院变身“华丽影楼”,有的虽然品牌尚在却卖起了外来产品。虽然对“老字号”有着特殊感情的旧友新朋并不少,但也未能阻挡“老字号”自身改变的风潮。
回访——
顾客不满改建后等位变久
3日下午6时许,记者回访泮溪酒家,相比起要排队的酒家外卖部,这间类似“十元店”的超市生意“着实一般”。对酒家里出现“超市”的情况,一些顾客表示理解,但认为“经营方向有点怪异”。“在外卖部顺手买点特色食品还可以,如果是来买杂货,不会想到来这个地方吧。”在泮溪吃饭的徐小姐对记者说。
由于超市是用原来的一间宴会厅改建而成,换言之造成“等位”压力增大,因此有部分顾客对此感到不快,“要说生意很一般也就罢了,现在都已经要等位了,特别又在过年期间,为何还要把好端端的宴会厅改成超市?”顾客苏小姐认为,泮溪的消费本就不低,如果为了经营超市而减少被认为相对利润较小的散客、茶客生意,显得“不够人情味”。
家住隔壁逢源街的“老西关”李先生一边等位,一边拿着晚报阅读,“看到你们报纸的报道后,我特意过来看看。”老李说,泮溪酒家日常的生意不错,不至于经营不下去,但看到酒楼“变脸”的消息后,多少还是有点“感叹”,“就怕改着改着,整个酒楼的风格都变了,真正能让人吃饭喝茶的地方越来越少”。
巡城——
还有多少原汁原味老字号
李先生的担心并不是个例。不少顾客都向记者表达对“老字号”酒楼变味的忧虑。资料显示,2000年,广州市政府评选出第一批27家“广州老字号”,与饮食相关的占了近三分之一,包括广州酒家、陶陶居、北园酒家、泮溪酒家、莲香楼、大同酒家、成珠酒家、趣香饼家等。
时至2014年春节,记者再度走访这些名店,却发现变化颇多。有着260年历史的广州最老茶楼成珠楼早在2005年就被某海鲜酒家集团接盘,留下原址对面的“成珠饼家”专卖“最正宗的鸡仔饼”,但生意并不兴旺。
北园酒家南边现在是一间装修豪华的婚纱影楼,北园酒家虽然大门还在,但久经风雨冲刷,外立面墙体略显暗淡,只有走到内部,才能略感旧式岭南庭院的风采。“改了五六年了吧,好像是因为国企转制,但是变了也就变了,再没改过来。”正在酒家吃饭的黄先生说。
与北园酒家“缩水”相对应,南园酒家倒是变得“丰富了许多”。虽然菜单上还保留着手撕鸡、佛跳墙等经典菜式,却也出现了“澳门烧肉”“水煮牛肉”以及有东南亚特色的菜品。顾客许小姐有些无奈地说:“味道重合,特色菜欠奉,感觉都是一个学校训练的厨师,要是不告诉我,我肯定吃不出哪一桌是南园,哪一桌是陶陶居……”
在南园酒家隔壁的南园饼屋,记者还真就发现了另一种“重合”:店内售卖的各式点心,包装上都写着“陶陶居”的标签。面对记者的疑惑,售货员很是“淡定”:“我们和陶陶居都是被幸运楼(集团)接手的嘛,其实是一家来的。陶陶居的点心出名,卖得好。”
原因——
人气?成本?利益?
其实,“老字号”酒楼的变化已经是近年来人们熟悉的话题。一边是“保留粤菜传统”的呼声不断,另一边却是“老字号”酒楼的种种波折。个中缘由,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市场密切相关。餐饮生意这两年只能称为“平淡”,人工费、材料成本都在不断上涨,无论是全盘转移,还是将部分面积出租,利润都比自己经营来得更高。“经常是旺场不旺市,就算是有人等位吃饭,实际的经营收入也未必多。”
此外,十多年前以“陶陶居”、“大同酒家”等为代表的国企改制,一度被视为“老字号”改制的样本,但是,品牌出租后,这些“死去活来”的“老字号”也遭到不少质疑。不少老广州认为“风格、餐店面貌大为不同”,而且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过五十甚至过百的人均消费,让不少人大叹“无福消受”。同时,由于品牌定位和经营思路的不同,有些“老字号”酒楼甚至被业内认为是“只在卖月饼那几个月出镜”,其他时候“基本是陪衬”。
“肯定不是一成不变就好,但要看如何变化,如何保留文化精华,是不是要限制经营范围,这些都要综合考虑。”广州老字号协会会长欧阳强认为,对“老字号”保护的概念很早就开始提到,但事实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广东老字号专家委员会委员饶原生表示,不能把“老字号”的传统保留寄望于政府的财政补贴,但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政府仍应该为“老字号”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民间公益团体也可以参与其中,让“老字号”既符合市场运作方式,也一脉相承。记者 褚韵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