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广州街头露宿者:并非好吃懒做 最盼与人聊天

23.12.2015  09:37
原标题:聚集广州街头露宿者:并非好吃懒做 最盼与人聊天

  原标题:聚集广州街头露宿者:并非好吃懒做 最盼与人聊天

  12月19日晚上8点多,广州市海珠区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场灯火通明,很多货车正在装卸物品,大排档的桌子也被挪到了广场中间。这里是著名的一德路批发市场,夜晚的热闹一点不亚于白天。

  入冬的广州寒风瑟瑟。不少流浪者陆续在关门的商铺前面铺开垫子、被子准备过夜。

  有志愿者挽起袖子,将煮好的汤圆一一分装到一次性小碗中,然后端给这些露宿街头的人。还有人熟练地操起剪刀,帮他们剪头发。马上就要冬至了,不少露宿街头的人,希望从“”开始,迎接新的一年。尽管有的露宿者脏兮兮,但志愿者并不在意。

  这是广青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自成立以来几乎每周一次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露宿街头的人,让他们回归社会。

   当你蹲下身子的那一刻,你看到的会不一样   

  在广州人的传统观念中,冬至比春节重要得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早就想好了,在冬至前的星期六晚上,要让露宿者吃到热乎乎的汤圆,并给他们理发,从“”开始。

  一看到志愿者出现,一些露宿者就围了过来。

  一名被称为“天津大哥”的露宿者在一家典当行的门前拉开折叠床,铺上被褥后邀请志愿者坐到他旁边。“天津大哥”显然和一些志愿者很熟悉,不住地和他们聊天,还拿出自己的花生招呼他们吃。

  他在广州捡垃圾30多年,能说出很多志愿者的名字。看着志愿者端来热乎乎的汤圆,“天津大哥”抿了一口用饮料瓶子装的绵竹大曲说:“留着宵夜,吃完又长一岁了。

  有两名志愿者搬来小凳子,坐在露宿者中间。他们是第一次参加活动,就安静地听露宿者讲述故事。

  这是服务队对志愿者的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流浪者。

  这天晚上,不时有人来给露宿者发放东西。有的人扔下厚衣服,或者袜子等保暖物品,很快就闪开了。

  每当出现这种情景,“天津大哥”的脸上就有些不悦。有时他会嘟囔几句,说自己不是乞讨的。更多的时候,他干脆避而不看。

  广青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2009年成立后,对露宿者物质上的帮助,曾经也是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与露宿者不断地交流后,志愿者发现,不少露宿者并非大家想象的那般好吃懒做,他们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物质的帮助。

  就像“天津大哥”一样。他以捡垃圾为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睡觉的地方,他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早上7点,他会准时离开典当行门口,不留下任何垃圾。即使有人随意丢一点垃圾在地上,他也会捡起来。

  每周一次与志愿者的交流,是“天津大哥”最为期盼的一件事儿。有一名志愿者曾表示,像“天津大哥”这样的露宿者,能有个人和他聊天,他已经很满足了。

  “当你蹲下身子的那一刻,你看到的会不一样。”一名志愿者说。

  露宿者“肥佬”的要求很简单,想要一个救生圈。“万一有人轻生,能派上用场”。这是他要救生圈的理由。

  “肥佬”“”在广州市中心的人民桥底,这里时常出现想不开“跳江”的人。街友想救但又水性不好。有一次,一名20岁的女孩跳了下去,“肥佬”的“邻居”立即将救生圈丢到河面,自己也跳了下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街友终于将女孩拉了上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肥佬”的邻居就拨通志愿者的电话:“你们送给我们的救生圈,终于派上用场了。

  还有一名来自江苏的露宿者。志愿者初次与他接触时,无论志愿者怎么搭讪,这名露宿者始终不说话,扭头就睡觉。几周过去了,志愿者不断尝试和他聊天。终于有一天,这名露宿者敞开了心扉。他说自己是从黑工厂跑出来的,除了“力气大”,没什么技能,不想回家也找不到工作。后来,志愿者帮他找了一份“贴单”的轻松活儿。

  今年迎春花市,这名露宿者早早就跑到义卖摊位,专挑重活儿干,搬物资、组装。私下,他还把赚到的钱分给需要的街友。

   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河南驻马店一名露宿者把垫子放在地上,把脚伸进厚被子中取暖。志愿者雨雪熟练地盘起腿,坐在垫子的一角。根据“岗前培训”,志愿者必须和被服务对象保持同一水平,不能高高在上。

  穿着天蓝色外套的雨雪,在灰黑衣衫的街友中特别显眼,以至于一个吃宵夜的人不解地跑过来,悄悄问道:“他们身上都有味道,小姑娘怎么还坐在地上陪他们聊天?

  在雨雪看来,这不是大问题。既然外界对这群人有误解,志愿者就更要消除街友心中的那种自卑,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街友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名志愿者说。

  在服务队里,志愿者必须“岗前培训”,“因为稍微不注意,就会触碰到街友的痛点,后果或许会更糟糕”。

  除了平起平坐,志愿者见到街友要面带笑容,主动打招呼;第一次认识不能直接问敏感的词语,如“为何不回家”等;女孩子不能穿无袖的衣服和裙子;聊天的时候不要面对面,采取45度角,因为长期在街边生活,很多人会有肺结核。新志愿者一般由老志愿者带着,发现不对劲立马处理。

  志愿者咏霓最初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有一年广州冬天特别冷,她觉得露宿者很可怜,希望自己出一分力。但是,咏霓内心忐忑,因为对这个群体不了解,担心各种突发状况,也怕自己不懂如何与街友们交流。当然,她还很担心安全问题,因为这个群体比较复杂,听说还有吸毒人员、精神障碍者。带着各种不好的想象,她开始了第一次志愿服务。

  她曾经探访过一位大叔。这名露宿者在“住处”旁边的柱子上写道:人生如一场梦。小分队几个志愿者在大叔周边席地而坐,听他讲述大起大伏的人生经历。

  多次交流后,咏霓颇有感触。她发现,不少露宿者曾和她一样,有过或者可以有很美好的人生,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才露宿街头。

  很快,她与一些露宿者成为好朋友。她尽自己所能照顾他们,帮助他们。每次与他们互动,她都会提醒“惜福再造福”。

  除了倾听交流,广青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及其他公益组织,积极帮助露宿者重新走上社会。

  2014年10月,“关怀加油站”开张了。同福西路136号自编A,8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志愿者和露宿者一起布置得很有“春天”的气息,这寓意着新生。

  很多街友都能迅速找到这个地方。加油站自开张以来,已有5000多人次到这里洗澡、玩电脑、做手工,甚至看电影、唱歌、看书,连附近的民警都知道这里有一个街友的服务据点。

  加油站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电脑培训班、个案化解分析、教授传统手艺等出现了,不少露宿者每天到此“打卡”。

  今年,公益中心成功让18名街友或者回老家,或者找到了工作。

  让志愿者感动的还有,露宿者对他们的信任。不少通过公益中心找到工作的露宿者,提出把钱存到志愿者那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人生也或许真的像面镜子,你身上的能量越正面,反馈到你身上的也会是正面的东西

  当晚志愿服务结束后,大家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圈,即时分享心得。

  穿着灰色高领毛衣的黎国海一声不吭,他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曾经受帮扶的一名露宿者。他的声带有些问题,说话不清晰。父母离婚后留下他和弟弟没人管教,从梅州到广州路上又把身份证丢了,他在泰康路露宿的时候遇到了志愿者。

  志愿者嘘寒问暖帮他找工作,尽管因各种不适应而不断失业,但他一有时间就跑来帮忙。

  起初,在学校教设计的杨绘,不太愿意参与志愿服务,觉得男人应以事业为重。但他偏偏有一个热衷于志愿服务的女朋友,周末或休息时间总不见人影。杨绘试图劝导女朋友不要做了,没想到反而被“拉下水”。

  “要不自己回家,要不一起去服务。”一次刚逛完街,女朋友说约了一帮志愿者。

  就这样,杨绘带着不太愿意的情绪接触了露宿者。

  “他们的正面思想打动了我,虽然身体有残缺,或者不善言语。”杨绘举了个例子,“小胡子”被嫂子赶出家门而露宿街头,当志愿者给他送去被褥、衣服时,他却拒绝了,“给六二三路的街友,他们比我更需要”。

  露宿者的话触动了杨绘的内心。他说自己以前误读了这些人,真正接触后,他才发现,这个几乎被遗忘的人群,有自己的目标,并且不断努力去实现。

  “人生也或许真的像面镜子,你身上的能量越正面,反馈到你身上的也会是正面的东西。与其说是在帮助他们,更多的是相互陪伴,倾听彼此的故事。”第一次参加服务的何燕菲,紧张之余,希望尝试改变、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乐观、拥有更多正能量。

  26岁的小佳,是广青启智关怀露宿者分队队长、关怀街友公益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她对此颇有感悟。

  曾经有一位街友对她说:“我在这里睡了这么多年,在我身边走过无数的人,但从来没有一个人看过他一眼,更别说像你这样蹲下来和我聊聊天的。

  露宿者的这句话让小佳意识到,“尊重”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奢侈和渴望。

  干了6年志愿者,露宿者的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依然能让她感动很久。正是在她的带领下,公益服务中心,完成了从物质帮助到心灵关怀的转变。

  夜已经深了,即便是露宿者,也已经在瑟瑟寒风中沉睡。志愿者也陆续离开广场。他们已经约定好,下一个周六,大家还会出现在露宿者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