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个渡口到33座大桥——船工后人眼中的“长征第一渡”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17日电(记者胡锦武、高皓亮)“80年前,我的父母和族人一起驾着渔船把6000多名红军将士送过于都河。”72岁的李明荣每天都要沿着江边走走。
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又称贡江,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朽的盛名——80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8.6万余人在北岸集结,渡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当年的8个渡口和5座浮桥如今已经不在,渡江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等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长征第一渡”两岸80年来的光阴故事。
重阳节前后,几个穿军装的青年士兵在岸边对着渔船喊:“船老板,划到岸边有事来商量。”这个情节父亲对李明荣讲过许多次,红军说话和气,不像“白狗子”一样呵斥骂人。靠打鱼为生的李家老小撑着全族二十余条渔船,用两个晚上把6000余名红军将士送过于都河。
一条船一块银元,一张领取粮食的条子,还有一句“老乡,你们辛苦了,我们还会打回来的。”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通过用木板甚至是老乡的寿材搭成的浮桥,抑或是李明荣父辈们的渔船,8.6万余名红军将士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1952年,10岁的李明荣离开渔船上岸,寄居在亲戚家开始读书。10年后,李明荣卫校毕业成为乡镇卫生院一名医生。那时的于都河上尚未建起大桥,李明荣到偏远村庄巡诊依然需要摆渡过江,“有的晚上风大浪急,村民生了重病急病,他没办法过河,只能干着急。”
他的4个儿子都出生在陆地上。“虽然房子很小,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但总算是在岸上安家了。”1967年,当地政府在岸上建设渔民村,世代打鱼为生的李家终于有了一个陆地上的家。
1969年,于都河城区段第一座大桥于河大桥落成。“大桥建成后,渡口的十几条渡船消失了,病人过河也不用等天亮了。”
从没有桥到搭起5座浮桥,再到33座大桥,于都河上的大桥越来越多。在李明荣看来,曾经父辈撑船、搭浮桥送红军去战斗,现在他的儿子们则跨过“长征第一渡”上的大桥去闯天下。
跑运输的小儿子常常要经长征大桥进入323国道前往福建,做建材生意的老二则每天穿过渡江大桥去送货。当年红军渡过于都河开拔的南岸,一个占地600余亩的长征文化体验园已经动工,侧重于市民居住和文化娱乐的县城新区正在建设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