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谨防“廉价临时工”带来的隐性财政窟窿
近日,有听众给央广新闻热线打来电话,反映汾西县多个政府部门大量聘用临时工,他们的工资最低的每月只有300元,大大低于山西省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还不是到月发放,称汾西县重启事业单位招聘,给这些临时人员带来希望。(3月30日中国网)
一个国际级贫困县,全年财政收入仅是1亿多点,却要承担公务员们和事业编岗位2亿多的工资,这些还不包括一些基础建设、民生工程,虽然我们不是搞统计出身,但还是为这样环境下生存的人们感到可悲,不是生的错,而是需要改变什么。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一切都是扯淡,贫困自然有贫困的原因,这些来源于制度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国家每年都会对这些贫困县给予财力和物质上的扶持,我想,这也许是这些穷县解决后续工资保障和民生稳定一个不愿说的事实。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想到这些人应该怎么过,这些国家机关应该怎么去运转?暂且放下这头,重回临时工的话题,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临时工们工资甚至低到每月300元,没有任何福利和人身保险,在同工不同酬的待遇相比下,临时工们的坚守值得我们敬佩,但深层面发掘开来,这样的鸡肋有何坚守可言?也许正是看中了那编制欠缺的前景,无视了地区财政收入的贫乏,心中这个信念不断的在告诫自己,熬过这个严冬,临时工也会遇到“春天”,正如即将到来的汾西县重启事业单位招聘。
对于公务员岗位的预期,越是贫困的地方越会锲而不舍,这可以从地区经济学角度来论述。理论展示,越是贫苦的地区,条件艰苦,资源匮乏,人们的创业发展意识普遍存在懒惰和害怕思想,在社会预期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或岗位工资预期无法达到地区均衡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旱涝保丰收优势就会愈加凸显,人们趋之若鹜的盲从心理更加严重。正如有些人所说,临时工也需要比资源,这方面显然比的是人脉关系,正是怀着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理,这些临时工的招聘大都是各单位私自招聘的,汾西县人事局局长郭万根告诉记者,“汾西县不允许政府单位用临时工,这些临时工都是各单位私下招聘的。政府正在清理这部分人,临时人员要用,必须经过政府审批,咱也没有人报过”。如果是这样,未经备案的临时工权益又怎能得到保障?反观这些单位,大都是缺编严重的单位,偌大一个水利局,居然有正式人员17人,临时人员14人,基本上都能占到1比1的比例了,据了解,目前该局临时人员的工资主要来源于水资源管理费。不知道还有多少科局存有这种违法用工现象,照这样比照下去,是不是临时工们的数量也会和全县现有的编制数量有一个明显的对比,这些隐性的临时工们估计开销也是非常巨大,诸不知,这些人的300元工资的出处在哪里?如果都像水利局那样,靠山吃山,那么行政单位的临时工们是否也会如此,不敢想象这个地区的执法环境如何?行政作为怎样?越是贫穷,执法行政服务观念意识再不转变,本地的企业尚不得好过,外来的和尚怎么会来念经?越是不流通,越是闭塞,周而复始,贫苦依然。
对于常年累月苦干的临时工们,我们期望他们有转正的一天。毕竟,辛辛苦苦把青春放在了服务大众的事业上,相关部门择优而入也是应该如此。但一个地区的财政问题不会“拔苗助长”,只会随着服务环境和地域经济及人员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如果一个地区,不能跳出野蛮执法,无度想市场要产出效益的行为,无疑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改变这种状况,重启事业单位招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地区的生产力,刺激新兴产业发展,只有源源不断的利税产生,才能最终走出无力承担编制工资的怪圈,才能让地域发展趋于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