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大学课堂本不该被书本禁锢
个月前,宁波某学院做了一件挺有争议的事。他们整理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废弃仓库,进行了装修,取名为“大学生生活体验中心”,这里可以学烘焙、茶艺、打毛衣、换灯泡、做菜、组装家具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件事,被大家知晓后,议论声一片。(12月7日《现代金报》)
根据报道,该培训的花费不菲,大概有一百多万。于是,很多网友发出了质疑之声,如此大的花费,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做饭、洗衣、换门锁等简单工作,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其实,就笔者来看,这种培训是很好的尝试,有助于大学生成长,值得推广和普及。
众所周知,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就如同生活在“温室”中,从小没有受过苦,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可能,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确实非常到位和精通。但是,从小生活在溺爱环境中,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条件下,面对实际生活,总会感到无处下手。
对于做饭、换电灯等普通的工作,虽然看似不难,但却让很多大学生颇为头痛。大学生的培养,并不是书本知识的片面灌输,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从这个方面而言,既要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此,在很多大学中,也专门开展了实践活动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动手的习惯。
但是,即便开设了实践课程,大部分也只是“形象工程”,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有的是为拿到学分,有的则是为了考核,至于课程给学生们多少启发,却很少有人去考虑。所以说,对于宁波这所高校而言,能够专门开辟出实践场所,并请“师傅”传道授业,确实颇有新意。
事实上,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学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此,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表面上,这种培训不值一提,但对于学生们而言,却是最实用、最有效的实务技巧,是他们日后工作生活的一大“法宝”。
如此来看,大学的课程,不该禁锢在书本上,而是应该兼顾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今,很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都有“眼高手低”的惯性。其实,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现实需要,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从而在进入社会后感到憋手蹩脚。
说到底,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是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做法,找准了当今大学生的薄弱环节,补强了学生们的工作生活短板,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