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建立学生“爽约”约束机制治标不治本

21.06.2014  23:37

  今年江西高考成绩将在6月23日公布。28日至7月2日,考生在知分、知线、知位后网上填报各批次志愿。在此次填报志愿期间,允许修改一次,之前已报的自主招生志愿不得修改。同时在每个批次原报志愿录取结束后,均安排了一次针对缺额院校的网报征集志愿,未被录取的考生注意及时进行网报。(详见今视网 专题:决战2014高考

  高考结束,自然迎来准大学生填报高校志愿的时候。而近年来,收到通知书却不去大学报到,因对学校不满意、准备复读、计划出国留学等情况,使得不少高校都会出现少数新录取的学生“爽约”。如2013年高招期间,江西省各主要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学校每年本科报到率在98%至99%,每所知名本科高校每年总会碰到100余名“爽约”的学生。而专科层次院校的报到率更低,普遍达不到85%。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陈志胜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针对大学新生“爽约”情况,建议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而笔者认为,这种建立约束机制的做法未免太过牵强,颇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爽约”的问题,只能无形中增加改变现状的压力。

  众所周知,我们教育向来以“一考定胜负”为准,加之学业的繁重、父母的期望等各种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时间去想以后的事,或者想也感觉多余。因此,他们只得一心专注学习,对大学和学校专业均没有很明确的概念,除了众人皆知的那么几所大学和很热门的专业外,对于大多数的学校和专业而言,很多准大学生都是闻所未闻。在进行了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才有时间来思考未来,但是仅靠高考过后的那么十几天,就要求每个准大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和感兴趣的专业,的确让这些学生犯难。

  在这个大学生泛滥的年代里,每个经历了高考的学生想要上好学校的愿望是应该可以理解的。因此,准大学生并未被取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却被调剂到其他大学,让他们不满意而准备复读这再所难免。对此,陈志胜认为,如果某个成绩为500分的考生被录取了,却不去报到,等于浪费了另外考得499分的考生上这所大学的机会。

  这对高校来说可能浪费了一些教育资源,但笔者认为,如果约束大学新生“爽约”的机制建成,对学生来说可能赔上的则是以后人生。这或许说得有点夸张,但没去自己喜欢的学校学习喜欢的专业对于很多考生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之一。

  其实,“一考定胜负”的现状早就已经决定了499分的那位考生不能去上录取500分考生的学校。除非学校不以分数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从学生各方面来考量的话,这样的悲剧是完全有可能被避免的。

  因此,笔者以为,现阶段,即使建立了学生“爽约”约束机制,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唯一能改变这一情况,只有教育改革。在此之前,要防止因考生“爽约”而浪费教育资源,学校应从补录机制、信息公开化等方面及时补救。只有这样,考生才不会因为接受不了录取结果而导致不去上学,学校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