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引凤来 江西新余打破城乡教育失衡尖冰
新华网江西频道8月12日电(敖卫兵 周新华)近日,从江西新余市教育局了解到一个让人兴奋的现象:当大部分农村师生离开山沟,艰难地挤向城镇学校时,新余却有一大批老师放弃在城里任教或读书的机会,自愿在农村中扎根。
农村教师出现回流,乡镇中小学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相比于其他地方的小学生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寄宿,或者很多农村家庭为了孩子举家进城租房陪读,新余农村大多数小学生幸福指数较高,他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小学,中午回家吃饭休息,小学毕业也会就近到乡镇中学读书。
受各方面因素制约,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收入偏低,生活比较清贫,导致乡村教师“新鲜血液引不进、优秀人才留不住、在岗教师不安心”。那新余到底给教师们施了何种“魔法”,让他们对农村如此“眷恋”?
栽好梧桐树 引来凤来栖
陈瑶,渝水区鹄山学校的英语老师。2008年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这位当年22岁的年轻女孩便扎根在这所1000余名学生、76位教师的偏远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在市里学校的老师基本饱和了,我们这边很多老师都更愿意去农村大展身手!”陈瑶说,当年她们专业有1/3的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教书,如今仍有大部分留守在农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都在大山大岭中,学校的条件都相当落后;事实上在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跟城里的学校没有多大差别。”
“你看这个环形塑胶跑道,在全市农村中学是一流的。”陈瑶指着运动场说,校园面积扩宽了,所有道路硬化了。陈瑶说,这几年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对教育投入了大笔建设资金,校园里多了景观花草,既有参天大树,又有绿化花圃,四季常绿,鸟语花香,恬静雅致,一所名副其实花园式学校,环境比城里学校还要好。前年暑假期间,学校又投资100余万元,对运动场铺上了塑胶和草坪,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档次。“学校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电教平台,师生们不仅搬进新教室里教学,使用的教具也是全新的!”
除了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待遇稳定可观则是陈瑶选择农村教书的一大原因。陈瑶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有3000多元,与城里的老师持平,政府给他们买齐“五险一金”。另外,当地还额外给予农村教师每月248元的岗位津贴。
“在城里教书还要考虑买高价房,而在农村任教有免费的教师住房。”这位城里来的姑娘如今住在学校的教师用房中,虽然房子不归她所有,但与一位同事共住两室一厅的套间,她觉得很宽敞、很舒服。“农村人不多,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虽然学校位于偏远乡镇,但交通十分便利。”家住新余城区的陈瑶,如今可以在校门口直接坐公交回家。
笔者了解到,从2006年起,新余市实施农村教师每月人均248元的岗位津贴,全市5413名农村教师享受此项津贴,每年各级财政支出达1589万元。以渝水区为例,当前该区教师工资每年平均42680元(加上社保和医保等),平均每个月的工资约有3400元。相比起省内其他欠发达县(市、区)2800元/月以下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新余确实走在了前头。
该市还对农村学校按照“四有”标准,即有符合规模要求的教学用房、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场地、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设施标准进行改造。2013年该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15个项目学校共投入资金984.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8万平方米。近五年来,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新增近20万平方米,校园总面积新增约517亩。
除了这些,吸引老师扎根农村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职称编制问题。“没想到工作才15年,我就评上了高级职称。如果是在城里普通中学,还不一定能评上呢!”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中学丁冬生老师,得知自己被评上了高级职称时,激动得像个孩子。丁东生告诉记者,他的很多同学还是前两年才评上中级的。新钢中学梁幼平老师,也正是因为有支教的经历,他的高级职称评聘要比一般老师顺利的多。
笔者从该市教育局获悉,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对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教师,在高级、中级岗位设置上给予适度政策倾斜。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可优先聘任中、高级职务;交流到异校中、高级岗位的教师,其在原学校聘任的中、高级职务的细分等级可以保留。在评选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表彰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新余市在教师编制管理中,也逐步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对农村寄宿制和班额小的学校实行增编制度,确保教学点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较好解决了农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等小科目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城区学校在规定的编制基础上,增加5%的机动编制用于农村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