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达:一个军医的时代追求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右二)视察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张卫达团队,并看望患儿。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供图
“对于我来说,只要能救助一个孩子,就像一个农民种田秋收后粮食满仓的幸福感。”日前,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捐赠仪式上张卫达说。
医者责任心 扶贫路上播撒温暖
张卫达(右三)下乡为患儿义诊。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供图
作为一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2006年,张卫达和他的技术团队被特招入伍,在广州总医院组建了心胸外科。
初到广东的张卫达在得知广东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00多名的情况后,彻夜难眠。作为心胸外科专家,他深知这些患儿90%以上都可以被治愈,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医疗费用高,大部分贫困患儿无力接受手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
老百姓没钱治病,自己却空有一身技艺,这让张卫达感到坐立不安。张卫达和他的团队感到,作为军队医疗工作者就应该在为部队服务的同时,利用医院富余的资源,联合社会力量,救助先天性心脏病贫困患儿。他建议通过“政府报销一点、慈善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的模式,开展慈善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活动。
在张卫达的推动下,2007年4月,广州军区总医院联合广东省民政厅、慈善总会共同发起了“大爱救心”活动,面向广东省18岁以下贫困家庭患儿展开救助。活动一推出,全省各地许多复杂心脏病患儿前来就诊,其中不少患儿被之前的医院宣判了“死刑”,甚至有此前开了胸却不敢做、又缝合了的患儿也来求助。
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张卫达从来不忍拒绝任何一位求诊患儿。
12岁的先心病患儿梁思林3年前就曾在地方医院做过一次复杂心脏病手术,但两年后又开始出现面部浮肿、腹胀和嘴唇发紫等症状,心脏功能越来越差,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左心室扩张型心肌病,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才能活下去。
2011年2月,梁思林来到广州总医院就诊。由于是第二次手术,梁思林身体状况非常差,并且心脏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如此复杂的心脏移植,国内尚无成功先例。很多人担心手术失败“砸牌子”,张卫达却说:“这个孩子如果我不救,也许就会失去生命,整个家庭都可能失去希望,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
顶着压力,张卫达带领他的团队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并亲自成功实施了手术。梁思林手术3天后就能下地行走,这创下了当时国内心脏病移植年龄最小、难度最大、恢复最快的新纪录,填补了技术空白,并且获得了美国“心连心”手术医疗队鲍伯教授的高度肯定。
为一个个生命能够留住,为了一个个家庭重新获得欢笑与希望,张卫达亲自带着医疗队专跑贫困山区,筛查病源,诊断病情,遇到严重的患儿,就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动员家长早日带孩子来院治疗。他们把车当成旅馆、上车抓紧休息,下车展开工作,一天忙到晚,甚至连水都不愿多喝,把上厕所的时间节省下来,尽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多时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在扶贫义诊路上,夏日炎热不堪,蚊虫叮得胳膊上腿上全是包,手术台前一站就是7、8个小时,几乎天天连轴转,浑身没有哪个部位是好的。
9年来,“大爱救心”活动救助了8千多名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减免医疗费用1亿多元。他的足迹遍布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新疆等11个省(区),行程30余万公里,访问贫困家庭超过5万户,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家都说:“张卫达团队给了先心病患儿第二次生命,给贫困家庭带来了春天。”
对此,张卫达说,自己的征程才刚刚起步,“希望能让全国各地的各族患儿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