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与张自忠

25.11.2014  14:13

  □鲁先圣

  在中国的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有两个音同字不同的高级将领,张治中与张自忠,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两人混淆不清。

  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生于安徽省巢县,著名爱国将领,黄埔系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辛亥革命后,张治中在上海参加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加入北洋安武军,同年南下参加护法战争,之后一直转战各地,曾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中日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他任湖南省主席;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张治中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间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当局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贡献。早在大革命时期,张治中就与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建立了友谊。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张治中于3月2日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的失策,力主两党和谈。1942年,蒋介石派张治中为代表,在重庆曾家岩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进行商谈。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又派他为代表,三度与中共和谈,均因蒋介石没有诚意,谈判未果。1945年8月27日,毛泽东来到重庆,住在张治中的官邸桂园。在谈判中,国共双方分别指派张治中和周恩来等为代表。经过40多天的商谈,在桂园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2月,由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会议,谈判签订全国军队整编方案。1949年4月1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率领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最后写出一份《国内和平协定》草案,南京方面悍然拒绝,和平破裂。国民党方面宣布开除他的党籍,并发出通缉令。张治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于6月26日发表了一篇《对时局的声明》,毅然投向人民,留在了北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张治中与“谈判”结下不解之缘,有人戏称张治中将军为“谈判”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治中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张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同时也是二战中盟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从1917年开始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

  张自忠戎马近三十载,竭尽微忱。自抗战时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全军一起向他行礼膜拜,用上好棺木盛殓,并竖木牌。将军遗体被运回我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空军停止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张自忠殉国之后,尸骨运回后方,经检视,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举行国葬,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和生平事迹陈列馆。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两位将军音同字不同,年龄相差一岁,尽管开始的道路不同,但是最后都效忠国家,成为著名的爱国将领。两位将军也都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共同名垂青史,让人敬仰。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