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虚假报道”的帽子不能随便扣

08.07.2015  12:48

  7月6日《广州日报》报道称,深圳市卫计委近日公布了今年系统内15家单位的预算,今年预算增长了三成。值得注意的是,人均工资福利最多的为深圳市血液中心,人均工资福利为35.7万元,比其上级单位深圳卫计委还高了一倍多。深圳市血液中心称,该报道是虚假报道。当日下午,深圳市血液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说明,因为预算只公布了在编人数,没有将临聘人员数量纳入计算,造成统计口径问题,以至于被误读。

  不少公众对深圳市血液中心的介绍并不满意。毕竟,即便该中心薪酬人均没有35.7万元,按照其官方说法也是19.68万元(含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障缴费)。这个数字不仅对很多内地公众而言依旧很高,哪怕对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公务员来说,也没有达到这个工资福利。正是因此,无论怎么解释,怎么澄清,公众依旧有情绪。

  相对很多地区而言,发达的深圳各行各业收入都要高一些,其中也包括公职人员。特别是前几年开始,深圳拉开了公务员去行政化、聘任制改革序幕后,公务员不再人人都有机会做领导,那么平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是想见得到的,也是正常合理的。事实如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深圳公务员收入恢复到和内地差不多的水平,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公开透明,要对公众说清楚。至于说清楚后,公众是否依旧有意见,那另论,这恰恰是预算公开的目的,让公众知道,让公众评议监督。

  如今造成误读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早一点没说清楚。深圳相关部门在披露预算时,对实际在职人员有多少没明确,在编、临聘分别多少人,公众无从知晓。那么媒体和公众在解读和计算时,必然就会造成误会。这个误读不是媒体的责任,媒体依据预算进行报道,也没有任何错误,怎么能叫虚假新闻?

  于媒体而言,虚假报道对其公信力的打击不言而言。这个道理就像,深圳市血液中心被人解读为人均工资福利达到30多万元/年——这到底是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还是为人民币服务、靠救死谋利赚钱?作为媒体不做虚假报道,这是原则问题、底线问题。《广州日报》的报道有理有据,深圳市血液中心没有权力,也没有理由将这一报道定性为虚假报道。因为以讹传讹、标题党等原因,这一帽子会给《广州日报》带来名誉上的伤害,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真以为《广州日报》搞虚假报道。

  若此,这一后果谁来承担,谁来赔偿?不否认,《广州日报》在报道前,如果向深圳市血液中心求证一下,误解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该报记者是否去求证过,是否得到相应的回复,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如何,从这个层面而言,《广州日报》的报道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同时,对于相关部门,包括深圳市血液中心而言,最大程度公开预算数据,这也是应该的。如果预算公开做得足够好,媒体和公众也就不会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