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彪:高考户藉限制是对谁的不公

09.06.2014  12:14

  今年,北京首次实施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职招生政策。全市共有409名考生提出申请,121人符合资格,最终114人完成高考报名。施乐(化名)作为其中一员,终于获得在京高考机会,希望能如愿考入心仪的高职院校。(6月8日京华时报)

  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材制度,高考制度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我国是考试制试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户藉限制问题最为突出。

  高考户藉限制目的是为了防止高考移民的出现,而高考移民的出现反映出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失衡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失衡。如北京、上海、江浙这些发达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按照现行的高考户藉制度规定,这些地区的学生考取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机会就大得多。

  对些,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北京的考生对老爸说:“我530,比一本分数线高53分!”“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山东的考生说:“爸,我530,跟二本线差了20分。”“真没出息,别上了,滚上海打工吧!”上海的考生说:“爸,我330,送我出国”“行,去学个工商管理回来帮我,今年又从山东招了不少农民工”。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却折射出现实中太多的无奈。

  贫困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希望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从一开始就与发达地区的考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在终点前对他们又设置了诸多的限制,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对社会均衡发展和人才培训也很不利。

  施乐同学是幸运的,但她认为外地户口的孩子能在北京高考是对北京孩子的不公,这让笔者很无语。高考政策的公平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公平均等的机会,北大是中国的北大,不是北京人的北大。北大需要的是真正有实力的学生。

  2011年新华网曾盘点出百年清华走出的29位大师。人们不难发现这些公认的大师都是毕业于上世纪50年代以前。之后,虽然清华也培养了不少杰出人物,但公认的大师级的就凤毛麟角了。这是能力的下降还是制度的“副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