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乔东的身份与高职的困境
《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的新闻报道持续发酵。继人民大学日前回应报道中的乔东“新闻学院查无此人”后,人大新闻学院06级本科同学会发出公开信,要求相关人士和媒体就冒用身份一事公开道歉并作出澄清。(北京青年报8月6日)
乔东到底是不是人大本科毕业生?报社、学校、当事人各执一词,剪不断理还乱。如果乔东真的是人大的毕业生,其回炉读高职,无疑是给人大抹黑,人大自然要清理门户。如果乔东不是人大的毕业生,这名校毕业生“回炉”读高职的新闻无疑就失去了其价值。因为正是有了人大毕业生的身份在前,高职的身份在后,才有了对比性。
在很多人看来,从人大毕业生回炉读高职,这似乎是一种逆向交流。或者说这种“回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人大毕业生似乎根本不用为工作发愁,也不用去读什么高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这种稀缺性,所以才有了新闻价值和看点。
其实类似名校生读高职的新闻并不少见,这类新闻的内容往往也大同小异。也就是某某原来读的是名牌大学,后来转到高职或者技校,而且混得还不错。《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这篇报道其实是并不是刻意在贬低人大毕业生,而是在报道一名高职生的成长历程。
验明乔东的正身并不难,只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比如毕业证、学位证等等就可以。可如果问题只是纠结于此,实际上是偏离了主题。因为问题的焦点是高职生的出路而不是乔东的身份。现实语境下,与人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相比,高职还只是“二等公民”。堂堂人大毕业生“回炉”读高职,这自然是高职院校的光荣,但却是人大的耻辱。正因如此,乔东的身份才显得如此重要。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但这种借贬低名校来抬高高职身价的做法,无助于改变当前高职不被重视的现状。个别人的“回炉”不能掩盖高职教育整体不被重视,不被认可的现状。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这类新闻很有冲击力,但却难掩“标题党”的嫌疑。
乔东在新闻里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只是一个参照物。乔东的身份同样是被用来给其所就读的高职学校宣传所用。其实乔东到底是不是人大毕业生不重要,重要的是乔东所就读的那所高职学校因为这次舆论风波,获得了一次免费的宣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