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守住濒临流失的“乡愁”符号

22.07.2014  12:30

  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大量村落内的古建及构件被盗窃或买卖。爱好者走访了山西400多处古建,发现80%的古建存在丢失构件现象,其中不乏村中整座戏台、庙宇被卖掉。(7月21日中国新闻网)

  山西的古董盗窃案是个新信号,就全国而言,恐怕在广大的农村也会有不少类似的盗窃古董事件,需要引起各方面的注意。近年来,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一些物质遗产却遭遇频频失窃的命运,分析其原因,无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物盗窃分子变得更狡猾隐秘,甚至用上了高科技联手作案。一些盗窃团伙,先假称文物贩子走村入户收购古董,再拍成照片用彩信传给买家,谈妥生意后再去行窃,让人防不胜防。

  二是村民防范意识不强,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些文物盗窃团伙专门盗窃宗祠、寺庙等场地的文物。这些文物一来几乎没有专人把守,二来属于公共性财物,被盗后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似乎也没有自家财产失窃那样心痛。有的甚至麻木到没有及时报警,仅止于议论一下而已。

  三是许多村民认识不到一些老古董的文物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参与其中,内外勾结帮助盗窃这些古董文物,以求得一点蝇头小利,令人感到痛心。此外,近些年来,许多青壮年都纷纷外出务工,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在家,造成了一些“空心村”现象,也为盗窃分子得手提供了便利。

  大量古建及构件没有“身份”,产权又归集体或个人所有,不易监管。基层监管主体不明、能力不足。失于监管的古建交易猖獗,加剧了古建及其构件的流失。这是山西文物买卖暴露出来的监管难题,这些难题有待于着力破解,只要动真格加强防护就不应该是个难题。针对当前村落内普遍存在的古建及其构件失盗买卖现象,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在保护与打击上双管齐下,坚决予以遏制。

  山西古建及其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一种“乡愁”符号,一旦流失,必将割裂整个村落的文化。许多老古董无论是在文化鉴赏上还是史料研究上都有着无法代替的价值,可以说是无价之宝,理应受到保护。想靠犯罪分子去自我良心发现毕竟不靠谱,因此,真正的保护还是要想办法给这些老宝贝安上“安全锁”,筑牢“防护墙”。

  怎么“上锁”?一是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对所有的公共性古董来一次大普查大鉴定,打上“身份证”,造册存档。二是在村民中进行有关文物保护知识大普及大宣传,以引起必要的重视。三是地方公安政法联防等部门要加强对盗窃团伙的打击力度。四是设立必要的举报互动平台,有条件的还要安装必要的摄像头等监控设施,对犯罪分子构成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