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微店”存交易监管隐忧 5分钟就能开一家
一个微信号,配上几张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就可以将自己的“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一悄然兴起的“微信开店”模式让不少人轻松圆了自己的“开店梦”。不过尽管店铺形式上和淘宝店类似,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微店”,往往是通过一些第三方平台寄居在微信上,并非经过微信官方审核,在店主资质审核和交易监管方面都存在隐忧。
支付无监管频遇“跳单”
“买了一款唇彩,等了一星期没收到货,再联系卖家,已经没音信了。”电话那头,大三学生杨彩(化名)仍是有些困惑。让她有些不解的是,她身边的同学曾经在这家“微店”里买过东西,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状况。
细看这家化妆品微店的界面并不“山寨”,商品名目、价格一一在列,界面下方还标注着如何和卖家联系。可到了支付环节,店铺采用的却是“直接到账”模式。当杨彩把100多块钱的货款通过支付宝打到对方账户后,卖家绑定账户的银行卡立刻就能收到。“我反复给店主发微信,结果对方直接把我拉黑了。”杨彩说,虽然受损金额并不大,但仍是让她很闹心。
但当杨彩打电话给微信客服时才得知,这家“微店”是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不属于微信官网,微信对该软件并无监管责任。记者在“微店”官方论坛上搜索发现,和杨彩有着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介绍,这类帮助个人开店的第三方应用往往规模较小,没有自己的支付平台,需要借助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过他们借助的只是对方的付款渠道,却没有自己的资金监管体系,简单说当发生交易纠纷时,没有类似‘货到付款’的缓冲地带。”鲁振旺表示,这和“微店”最初立足于朋友圈的熟人社交有关,“对不少店主来说,他们的顾客都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双方往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5分钟就能开一“微店”
在一些拥有微信部分接口的第三方平台的帮助下,开“微店”变得“零门槛”。
以一款“微店”APP为例,用户在手机应用商店内下载软件后,阅读《微店注册使用协议》和《微店禁售商品管理》后点击同意并输入手机号码、将收到的验证码输入,设置好密码,再需要填写真实姓名及身份证信息,就完成了注册手续。随后再添加店铺logo、为店铺起好名字后,一个微店就创建成功了,整个过程仅需要不到5分钟。
“整个过程只需要您的微信账号和身份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注册费用。”昨日,面对记者的咨询,“微店”平台一位客服人员表示,这个月里她每天接到的注册咨询就有近10条。
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查询,这类帮助个人开店的第三方应用不在少数。仅搜索“微店”,就有“微店”、“微店网”、“口袋通”等20多个公众号,而“零费用、低门槛”往往是这类应用打出的广告语。成功开店的个人店主数量更是猛增,一款“口袋通”应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口袋通开店的用户量从3月份的5000家暴增到如今的“数万家”,而“微店”社区的注册用户数则近百万人。
“微信平台对这类第三方业务只是提供技术支持,并没有做监管。”昨日,微信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这类帮助个人开店的第三方应用接入了微信的部分接口,但微信本身并不会介入商铺的具体运营。“但如果商家出现问题,我们会按照微信支付签订的协议来直接处罚商家。”
不同于这类第三方应用,微信平台自身也有了自己的官方店铺——拥有微信支付功能的微信小店,不过目前只接入品牌的服务号,目前并未对接个人用户。对比于微信官方对“微信小店”申请者需要递交企业信息、保证金、签署服务协议、等待审核等一系列流程相比,由这类第三方应用操刀的“微店”则几乎不需要审核开店者的资质。
微信理应加强监管力度
如果在“微店”购物遭遇交易纠纷,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于国富表示,这类“微店”现阶段和淘宝的早期境遇类似,都面临缺乏对个人交易的有效监管,“淘宝网之所以能在那么多家C2C网站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到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增加用户个人信用体系、资金监管体系等。”
在于国富看来,用户一旦遇到交易纠纷,“微店”卖家和第三方应用平台是直接责任人,但遇到这类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维权难”,“消费者要有风险意识,要及时要求服务提供方、也就是第三方应用平台进行处理。此外,也可以向消协、工商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寻求帮助。”
在速途研究院分析师丁道师看来,作为第三方应用平台服务的提供方,微信自身也应当提升监管力度,“很多消费者在微店购物时并不完全清楚这和微信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如果体验越来越差,最终砸的还是微信的招牌。”(记者 张倩怡)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