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新年心愿:最想见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
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开心地合影。
“最想见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
留守儿童的新年心愿
实习生 彭莎 本报记者 何金燕 文/图
当记者提到“新年心愿”时,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三樟乡柏山留守儿童学校的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
“我想要一个新书包,上面有卡通人物的(那种)。”六年级的梁无邪羞涩地说。她的弟弟梁无畏则“酷酷地”说,“我要像姚明那样打篮球,所以我想要一个篮球。”
“我想要新衣服”“我想要新文具盒”“我想要新课外书”……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孩子们总有说不完的小心愿,但他们共同的愿望只有一个:早日见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
小姐弟在作文中虚构幸福
初次见到梁无邪、梁无畏两姐弟时,记者明显感觉到两个孩子性格上的差异。弟弟调皮、开朗,姐姐则有点沉默、内向。11岁的年纪,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家庭的困境让梁无邪越来越“封闭”。“宁愿呆在家里。”她说。
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因贫困而离家,姐弟俩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几年前,由于父亲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曾多次打伤奶奶。为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爷爷只好带着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平时靠做小生意养活两个孩子。
由于学校实行寄宿制,姐弟两人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自己的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多不过半天。谈及父亲,梁无邪倔强地认为,“爸爸没有病,他对我和弟弟都很好”。
在小姐弟的作文本中,记者发现“爸爸妈妈”出现得最为频繁。他们尽情发挥着想象,“虚构”着每一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幸福场景,不断重复着“我爱爸爸妈妈”。
懂事、成绩优异的梁无邪带着哭腔对记者说:“(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走了,我晚上经常梦到她,可是她没有告诉我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9岁男孩撑起家中“半边天”
个子瘦小,不爱说话,总是不自觉地微皱眉头,这是9岁小男孩刘成浩给人的第一印象。面对记者的镜头,小成浩“一本正经”地说,他不喜欢笑。记者问及家里的情况时,他突然低下头去,哽咽着说:“我妈妈死了,爸爸病了。”
放学后,记者和成浩一起回家。他家居住的破旧砖房在周围邻居家的楼房中显得十分突兀,一家四口住在4间房中,除了一间卧室桌上的一台小电视,这个家再也没有其他电器。
对于记者的到来,成浩的爷爷显得有些激动,老人说,他上有百岁老母要照顾,下有9岁的孙子要照料;儿子心脏不好,媳妇去年因病去世,欠下了一大笔债;为养家还债,老伴60岁了还得常年在外当保姆,一年才回家一次。“我自己也有肺结核,几年了一直没好。但我不能垮,孙子还小,这个家还要我撑着。”
在屋内,记者还见到了成浩的曾祖奶奶,这位耳朵几近失聪的百岁老人试图撑着拐杖站起来。小成浩第一时间跑上去扶住她,并细心地给老人穿鞋,曾祖奶奶笑着望着曾孙,这一幕感动了屋内的每一个人。
在成浩家的一个多小时里,他提着菜篮到菜园帮爷爷摘菜,帮爷爷舀洗碗水……这个话不多也不爱笑的小男孩做起家务来显得异常熟练。
离开他家时,小成浩陪着记者走了一段很长的路,他轻轻扯着记者的衣角说出了自己的新年心愿:“姐姐,我能有一张写作业的桌子吗?”
学校仍有不少设施软肋
柏山留守儿童学校副校长夏金云向记者介绍,该校目前有11个班,474名学生中340名为留守儿童。学校目前有教学楼、食堂和学生宿舍,但仍有不少缺陷。“学校的图书阅览室不足10平方米;学生宿舍没有通热水,学生都要自己到食堂提水回宿舍洗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该校图书阅览室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面摆放着3张书柜。书柜中的书并不多,且大部分非常陈旧、有的书甚至已经破损。
午餐时间,记者来到学校食堂,有些孩子就用“老干妈”拌着白米饭,而有的孩子碗里只有白米饭,但他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在学校开水房,一共有四五个水龙头,地上尽是水渍,有些滑。许多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是自己提着开水瓶来打水,小小的个子提着满满的开水瓶走得很慢,让人倍觉揪心。
记者准备离开学校时,几个大胆的孩子跑过来:“姐姐,可以帮我们拍几张照片吗?”得到应允后,他们高兴地摆出最喜欢的姿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