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激战一天多次击退美军 后中炮弹牺牲
邓其平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向父亲表达哀思:爸爸,我们来了!(右三侧立手捧相框者为邓) 鲁钇山 摄
“叫起来,照相。”
1952年12月31日晚上,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7师19团团长康致中突然回到了家里,让爱妻将刚刚睡着的儿子康明从被窝中拉到大院,拍了几张合影。随后,康致中狠狠地抱了抱儿子,上车疾驰而去。
在母亲带给康明的记忆里,那次拍照,当时年仅两岁的康明很不情愿,可是那一见即是永别。
60多年来,康明时常在空寂无人的时候,拿出那张最后的合影,看着父亲幸福的笑容,努力回忆着曾经的点滴。
60多年来,爸爸去哪的找寻从未停止,魂归故里、归家圆梦在漫长的等待后突现转机。2014年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运返中国。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辽宁沈阳、丹东等地走访了在不同阶段参与本次事件的多方人士,他们的感慨是——为了不永别,实在很艰难。记者 鲁钇山
长眠异邦
本次烈士遗骸归国,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烈士后代来到沈阳迎接。但在这近20人中,仅有4家人真正可能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从北京赶来的邓其平一家3口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父亲名叫邓仕均。
1951年2月17日,大年除夕,邓仕均担任团长的中国志愿军63军187师559团悄悄过了鸭绿江,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据邓仕均的警卫员陈明月回忆,打到达临清江时,邓仕均拿下身上背的洗脸盆准备从江中舀水喝,一看水里都是蛆,再换个地方还是一样,仔细一看水里都是死人,当时战斗的惨烈由是可见。
5月20日,559团遭到美军一个团的猛烈攻击,激战一整天,击退了美军多次进攻。晚上9时许,邓仕均被炮弹击中,仰面倒地。他的警卫员陈明月正想给他包扎,又一阵炮弹打过来,飞起来的炮弹碎片击中了邓仕均的头部。陈明月告诉记者,他把邓仕均掩埋在了一个当地老百姓浇地用的一个小水渠附近,并于次日和战友们试图夺回遗体,但没有成功。
同样有望在遗骸中找到亲人的,还有来自上海的李海放老人,他的父亲是原20军58师172团政委李树人。
1950年10月,刚刚4个月大的李海放还在襁褓中,他的父亲就奔赴朝鲜了。1951年5月17日,在突破昭阳江战役中,李树人被炮弹击中,由于伤势过重而牺牲了。据李树人的战友回忆,刚开始的时候李树人的遗体被放到了一个马槽当中保存,后来被就地掩埋在当地一个叫蓝田的地方,该地和邓仕均的掩埋地一样,同样位于三八线之南。
山西人韩晓燕的伯父韩启明、吉林人刘忠庆的父亲刘荩恩,都在激战中牺牲在了本次归国的烈士骸骨最初挖掘的区域,也都可能在归国遗骸之列。
千里“寻亲”
为了寻找自己的亲人,几位烈士的后代几乎费尽了毕生心力。
刘忠庆的父亲刘荩恩是志愿军第50军150师449团3营的副指导员,他牺牲时刘忠庆只有4岁。“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更没叫过一声‘爸爸’”,刘忠庆说,父亲于1951年3月牺牲,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寻找关于爸爸的点点滴滴。1994年,刘忠庆一个人去了朝鲜,但没有父亲的一点消息。他又去了韩国,仍然没有收获。听说互联网上能查到很多信息,他便努力学会了电脑。为了能够更快寻找到父亲的更多战友,从而还原父亲生前的一切,他还专门学车考了驾照……
“这张草图是根据这么多年的资料手绘的,标志着50军,特别是150师,在第四次战役当中的经过,我现在判定老爷子就应该是牺牲在这一带了。”刘忠庆拿着草图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并把手指指向了一个地方——东木洞。2013年8月,经过多方努力,刘忠庆在韩国终于找到了那个地方——东幕,其背山临河的地形状况及周边区域情况等与刘忠庆所搜寻到的关于“东木洞”的资料完全一致,但坟墓早已不知去向……
这样“寻亲”的故事在志愿军后代中俯拾皆是,有的甚至是一家人一代接一代地在寻找——
1951年,邓其平的父亲邓仕均烈士牺牲后,他的母亲苑秀珍在无法和丈夫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决定亲赴朝鲜寻找丈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其后,经志愿军司令部和十九兵团领导批准,苑秀珍进入了朝鲜,并于一个月后回国——她知道丈夫已经牺牲了,但没能找到尸骸。
随后,失去了父亲的邓其平、邓菊平兄妹俩继续寻找爸爸,一刻未停。但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一直无法赴韩。
1987年底,邓其平终于有机会乘坐一艘远洋船只路过仁川,他特意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了当地一处英雄雕像的脚下,向北给爸爸三鞠躬,然后洒泪而别。2013年,邓其平来到了韩国坡州墓地:“我感觉得到,我的爸爸就在那里……”
遗骸归国
烈士后代的寻亲之旅逐渐感动韩国友人。
“开始的时候韩国人对我们并不特别友善,毕竟我们曾经有过敌对的关系,双方都有不少人牺牲在了战争当中,”刘忠庆说,“后来的时候,尤其是2000年之后,对我们表示友善的当地人越来越多了,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战争的那一页。当地的导游和居民听说我们是去找志愿军可能安葬的地点的,都很帮忙,想尽各种办法来帮我们实现愿望,让我们也很感动。”
这种逐渐恢复的友谊也影响着安葬志愿军最多的韩国坡州志愿军墓地。“以前,韩国将发掘、鉴定后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坡州墓地,当地人把坡州墓地中的志愿军墓地称为‘敌军墓’。近年来,韩国花费很大力气全面整修墓地,改善了志愿军墓地的设施条件,并称为‘中国军公墓’。我们去祭拜的时候,墓地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态度也都很好,我们当时就想,或许事情可以更进一步——可以让我们的亲人回到国内安葬……”韩晓燕如是告诉记者。
事情果真向着烈士后代预想的方向发展——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刘长乐曾提出一个特别提案——建议把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骨从韩国墓地迁回祖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13年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双方领导人就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换了意见。
中韩双方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12月19日对坡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随后实施自然干燥、遗骸遗物整理对应等工作。2014年3月17日,双方启动实施了遗骸装殓;在发掘、装殓前,中方均举行了悼念祭奠活动。3月28日,双方在韩国仁川机场组织实施交接仪式。当天,我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隆重迎接仪式,遗骸随即被送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据了解,烈士遗骸目前被存放于恒温室内妥为保管,初步拟定于今年晚些时候安葬入土。
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今后两国将继续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鉴定,每年清明节前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更多的烈士遗骸将通过这一途径返回故土。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