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制约难题待解

11.12.2013  12:34

  新华网西宁12月6日电(记者吴光于)“从玉树回来4个月了,那些珍贵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来自重庆的私营企业主郑建华对记者说。

  今年8月,作为爱心车主,郑建华在爱心基金的组织下远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参与助学志愿服务行动,通过走访偏远村小、家访等活动,他加深了对高原的认识,坚定了助学的决心。

  但是,虽然志愿者服务在中国方兴未艾,诸如随意性太强、专业性太差等难题依旧在制约其发展。

  ——火热与问题同在

  过去20年,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诞生了众多像郑建华这样的志愿者。团中央近期数据表明,截至11月底,中国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人,到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6000万人。在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过去20年中青年志愿者人数已经发展到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3%,服务时间总数达到120万小时以上。

  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乔益洁指出,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带来持续不断的正能量的同时,也暴露出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缺乏持续性、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与需求契合不足等问题。

  ——有些问题还很严重

  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

  作为中国十佳儿童福利院,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是该省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方热土。打开该院官方网站,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同样作为服务孤残人士的机构,100公里外的海东市民和残障人士康复保健中心则显得非常冷清。

  “毋庸置疑,名气大的机构更容易获得关注。”该中心主任祁永金说,“缺乏对志愿服务资源分配的引导,也是导致冷热不均的原因。志愿者对服务对象的选择有一定规律,相比助老,更愿意助童;相比助残,更愿意助学。

  问题2:志愿者随意性太强

  乔益洁还说,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持续性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了解,自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玉树州怀德福利院接待了约30名支教志愿者,“大多都是一两月就走了,每一批志愿者支教内容的衔接也有问题,效果并不理想。”福利院院长德勒说。

  问题3:专业性太差

  近日,中国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表示,现阶段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志愿服务工作一方面不能在总量上满足社会的服务需求,专业化程度不够,对一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无法提供足够服务;另一方面,面对青年的志愿热情,也无法提供充足的工作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英语系研二学生胡盼盼是该校志愿者协会的1名志愿者,本学期她坚持每周3次到青海特殊教育学校对听力障碍学生进行功课辅导。但她说,在去特校服务前,接受的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的沟通培训却很少。“和孩子们的交流完全依靠纸、笔,有时候讲清楚一个问题很困难。”她说。

  胡盼盼告诉记者,虽然同学们的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是由于得到需求信息很少,常常有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

  “国内志愿服务机构普遍缺乏明确的组织使命,服务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青海省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理事长洪波说,“人们一说到留守儿童就想到去送书包,其实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书包。不发现需求,服务就不会凑效。

  10年前,洪波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当志愿者时,目睹成千上万内地青年致信保护区管理区的盛况,从中受到启发,决心调动东部力量开展西部助学,并于后来创办“格桑花西部助学网”。   问题4:有些志愿机构“功利化

  “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一些志愿服务机构并不考虑公益价值,不问对象的需求,一味追求宣传效果,盲目地开展志愿服务。”洪波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把社会资源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否则就是浪费。

  她认为,真正的良性的志愿服务应当基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遗憾的是,社会对志愿精神的倡导依旧停留在宣传类似‘中国好人’这样的人物典型上。可他们是难以复制、模仿的标杆。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