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志愿者统一编号”弥补专业短板
9月14日,民政部网站发布《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领域第一个全国性行业标准发布消息。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志愿者将被赋予国家统一编号,这会增强个人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9月15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志愿服务的规模迅速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因为业务流程不规范、数据标准不一致等原因,导致志愿者热情有余,有被“志愿”感,影响活动效果,加之存在专业不足的短板,使活动流于形式。《基本规范》对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建立“大数据”平台,不仅对志愿服务涉及的志愿者、志愿团体、志愿服务项目、培训、表彰奖励、志愿服务时间、评价投诉、志愿服务证书等要素进行明确,而且整合志愿者资源,有的放矢针对志愿服务对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常态化、技能化的志愿服务,可见,“志愿者统一编号”,有利于弥补专业短板,高效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使志愿者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事实上,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就要引导志愿者根据社会需求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基本规范》就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特点,结合社会需求,以“大数据”的统一编号,指导建立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如:文明礼仪、外语翻译、心理咨询、孝心护理、爱心摄影、社会治安、消防救援、法律咨询等,都需要相关行业的志愿者组成专业队伍,使行业专业属性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仍处于初始阶段,开展扶贫济困、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幼儿托管、青少年帮教及微慈善等志愿服务丞需一大批专业志愿者,也迫切需要爱心企业广泛参与。要让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实践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力量,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就必然要实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建立认证、嘉许、回馈制度,让志愿者得到社会认同,获得尊重,从而激发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可以说,“志愿者统一编号”通过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交换,有机组织起专业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既便于组织志愿服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又很大程度弥补志愿服务专业短板,使志愿服务更好体现精准化服务,推动全国范围内志愿服务的统一发展和协调合作。因此,依据《基本规范》抓紧开展志愿服务“大数据”系统升级改造,符合现实志愿服务发展大趋势,正当其时。
值得关注的是,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开展活动,而活动要取得实效就离不开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统一编号”有效弥补了组织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短板,促使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既为建立志愿者保障机制奠定了基础,更以解决志愿服务对象实际困难与问题的实效,增强志愿活动凝聚力和号召力,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