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不能忘记那些从事残障孩子教育的老师

10.09.2015  19:17

  新华网江西频道9月10日电题:教师节:不能忘记那些从事残障孩子教育的老师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温美良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残障儿童需要接受符合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然而在现实中,特教资源稀缺、人才流失明显等问题也在困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事残障教育,师资来源不足

  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当时共有特教学生36.6万余人,特教教师4.57万余人。由于特殊教育课堂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师生比例往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院长谭忠向记者表示,在这些教师中,专业不达标的老师达到50%以上,即这些老师大多在特殊教学行业中没有“学精”。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生什么都要学,盲专业、聋哑专业乃至培智专业,然而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样是自己精通的。”谭忠说。

  除去“学艺不精”因素之外,招收特殊教育老师也并不轻松。南昌市盲童学校副校长梅雪介绍说,如今学校50多名老师的队伍中,真正从事特殊教育出身的人包括她只有4位。

  “从2008年开始,学校会根据自己学科的需求向教育局报送招聘计划,社会上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多数都能符合要求,最终招收进来的多为普通师范专业的老师,很难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非专业的教师队伍导致残障孩子得不到最适合的教育。从事23年盲教育的南昌市盲童学校老师邓立虹介绍说,盲文学习以及良好的耐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为此许多不是相关专业的老师呆了几年就选择离开,因为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随着老师的不断离开,最痛苦的莫过于在校学生,因为他们得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师频频离开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困难。”邓立虹说。

   从事残障教育,需要更多付出

  “桃李满天下”在多数老师的心中或许是一生的追求,然而对于特殊教育的老师而言,他们多数人则希望自己的学生愈少愈好。邓立虹说,这是她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中最难以直面的矛盾。

  “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残障孩子,我们当然希望社会上这种孩子越少越好,有时候既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过得好,又不希望他们越来越多,这种心理上的纠结是很多普通老师体会不到的。”邓立虹说。

  此外,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孩子没有了考试和分数,老师随之而来也失去了一些家长乃至社会的关注。

  “每年高考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感到落寞,因为自己无法体会学生金榜题名带来的喜悦。更让人难过的是有时带着孩子们出去玩,路人常常会报以歧视的目光,那种感觉就像心里被针刺了一样。”南昌市聋哑学校老师叶一华对记者说。

  另一方面,每天和残障孩子打交道,一些老师会感到乏味,最终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梅雪向记者介绍说,残障孩子容易自卑,性格内向,有的脾气暴躁,从事残障孩子教育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

   从事残障教育,期待社会理解

  对于如何提升当今特教老师教学质量、缓解心理压力等问题,华东交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舒曼表示,目前整个特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是“全纳式”教育的打造与融合,即家长、学校、老师三位一体对残障孩子进行教育。

  “一些残障孩子容易被社会、学校甚至家人轻视,孩子的教育光靠在校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撑,特殊教育无疑是表面工程。”舒曼表示。

  此外,特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需得到家长与社会的理解。对此,邓立虹表示,相比传统教育,残障孩子的教育成果来得更慢,这需要家长甚至社会具备良好的耐心。

  “由于学前教育做得不足,有的孩子来学校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学了几年后,很多家长就会要求孩子退学,他们的理由往往是孩子反正找不着工作,不如在家闲着还能省些开支。这样一来,之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便会前功尽弃。”叶一华说。

  此外,特殊孩子的就业渠道往往形式单一,导致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兴趣不如普通学校的孩子。对于就业,许多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士纷纷表示,就业是特殊教育连接社会的一座重要桥梁,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是由于孩子看不见,只能从事盲人按摩行业,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多帮我们出些点子,为残障孩子未来尽一份力。”梅雪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