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精准”扶贫经(助力老区扶贫)

15.06.2015  09:02

81年前,中央红军从赣南苏区出发,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正进行着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长征。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江西赣州市借力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把精准扶贫工作列为“一号工程”。民生为本,产业扶贫,让赣南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011年至2014年,赣州市贫困人口由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

学习梁家河,打好攻坚战

赣南和陕北,一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一为长征抵达地,同为革命老区。历史渊源和时代责任再次将赣南与陕北牵在了一起,将红土地与黄土地连在了一起。

陕北有个梁家河,一届届梁家河村支部班子发扬传统、接续奋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梁家河村的变迁是革命老区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缩影和典范。

今年3月底,赣州组织15名来自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认真求教、学习取经。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与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融合交汇,凝聚起赣州干部群众扶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现实的把握,从深层次理解认识学习梁家河的重大意义,在精准扶贫和振兴发展的主战场锤炼本领。”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

赣南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扶贫任务艰巨。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粗放、散泛、短视等问题,赣州市结合学习梁家河,念好“精准”二字诀,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变“面上掌握”为“逐户摸准”、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变“短期治标”为“长期治本”。

赣州推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双联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实行“532”结对帮扶,即市级领导结对帮扶5户,县处级干部结队帮扶3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2户,保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措施。充分利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搭建的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平台,全市9.3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建立了结对联系,梳理出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缺资金等12种致贫原因,建档立卡、一户一策、输血造血、结对帮扶。

赣州党员干部立下志向: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学习梁家河,打好攻坚战。

办实民生事,拓宽康庄道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80岁的胡冬娣,老伴去世早,祖孙三代一直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胡冬娣的曾孙华祺在广东打工,和女朋友谈了7年恋爱还没结婚。去年春节,胡冬娣一家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华祺带女朋友回家看了看,第二天就领了结婚证。胡冬娣高兴地说:“党和政府不仅圆了我的新房梦,也圆了曾孙娶媳妇的心愿。

以大规模土坯房改造为抓手的民生改善工程,是赣南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卷之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赣州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经过几年苦干实干,赣南农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78.4万人喝上了“安全水”,7.1万户山区群众摆脱了不通电的困扰,41.39万户农民告别低电压、用上稳当电,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赣州突出教育为先,通过实施“扶弱”、“扶智”和“扶特”计划,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起来,特困家庭子女的读书和生活费用管起来。2010年至2014年,全市农村改善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教育投入累计达141亿元,138.8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和帮扶。

赣州还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救急难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目前,赣州市纳入农村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有41.69万人,3.69万烈士子女定期享有生活补助,逐步为贫困人口代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此外,通过健全医疗保障制度,赣州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现象。全市统筹资金27.58亿元,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807个,新增病床1.31万张;对8种重大疾病实施免费救治,7万余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居住、交通、医疗、教育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让赣南老区群众奔小康的大道越走越宽。

输血”培元,“造血”强身

初夏,宁都县安心源果业有限公司基地的5000多亩脐橙树开花吐蕾、香飘四溢。望着绿油油的脐橙树,总经理谢九生喜上眉梢。“去年公司销售脐橙180多万公斤,入社农户人均增收1.6万元,23户贫困户脱了贫。今年定购价从每公斤3元涨到4.2元,每涨一毛,合作社农户就能增加36万元。

2011年以来,赣州市把脐橙作为扶贫脱困的支柱产业,倾力扶持。鼓励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贷款贴息、技术指导等,积极引导贫困户脐橙种植。去年,赣南脐橙销量达122.27万吨,种植户人均收入7500元,直接带动30多万贫困农民脱贫。

发展壮大优势果业,是赣州做大扶贫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的生动实践。循着这一思路,赣州构建起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于都县选准油茶为扶贫主导产业,种植油茶20.6万亩,直接带动80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崇义县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配套开发刺葡萄产业,扶持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辐射带动农户347户,每户增收3000元。

在纵深推进产业扶贫中,赣州还根据各县、乡、村的贫困状况和产业基础,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依托电商产业平台带动发展,宁都县和于都县不谋而合。如今,两个县都已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依托点对点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农副产品销售价格和数量都翻了倍。”于都县“互农e家”负责人张建华喜滋滋地说。

就业扶贫,是赣州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又一把钥匙。今年4月,龙南县53岁的贫困户廖光雄进入福利厂工作,凭着努力,他很快担任了组装部小组长。日前,他领到了第一笔工资2600元。“我一个孤老头,常年靠低保,是政府帮我脱了贫。

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一个个就业扶贫项目,点燃了贫困人员的希望,全市已有11.2万人上岗就业,实现脱贫。目前,赣州拥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工业产业的崛起,有效吸纳了贫困人口就业,仅南康区就依托7000余家家具企业,吸纳30余万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