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怕慈禧扫兴谎称没吃汤圆 把汤圆塞进袖子

09.03.2015  16:50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刘绍义,原题为:《传光绪怕慈禧败兴谎称没吃汤圆最后把汤圆塞袖子

    有人说,元宵不就是汤圆吗?这谁不知道,当年袁世凯怕“元宵”把他的“”给“”了,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为此,人们还留下顺口溜:“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熟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其实,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元宵和汤圆,从一开始就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元宵有馅而汤圆无馅,元宵粒大而汤圆粒小。如今台湾还有冬至日吃汤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我家楼下的张嫂,就是一个既会做元宵,又会做汤圆的高手,她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时不时做些元宵和汤圆,我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做元宵的技术。

    张嫂做元宵和汤圆,真是集古今方法于一体,尽南北风味之能事了,她既能做大如核桃的元宵,也能做小如黄豆粒的“百子汤圆”;既能做通丸甜糯、不见馅心的实心丸子,也能做皮薄似纸、精巧别致的“碌皮汤圆”。她在制元宵和汤圆时,既会北方人常用的箩滚手摇之法,也会南方人搓条摘丁揉团或以手团之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嫂制作玫瑰元宵。她先把水磨糯米粉团揉匀,搓成长条,挤出一块一小块,搓圆,然后左手托住开始旋转,用右手捏成边薄底略厚的酒盅形面皮,最后把玫瑰馅心包入,收口捏拢。张嫂说,她做的玫瑰汤圆是货真价实的,因为玫瑰馅儿价高又不易得,市场上所谓的玫瑰汤圆大都是金枣、瓜子肉、冬瓜糖、白芝麻、桂花卤、桂圆卤和肥板油的替代品,这样的汤圆也香气袭人,口感甚佳,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元宵作为节令食品,始于东晋,盛于唐宋,这个时期文人学士笔记中的“油堆”、“焦堆”便是汤圆。《三余帖》上说,后羿与嫦娥在上元夜相会,“复为夫妇如初”,而他们的定情物就是“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的汤圆。看样子,很早以前,元宵节就是情人节了,月圆汤圆人也圆,意义非同一般。

    想想看,古代文学典籍中,让元宵节喜上加喜的大有人在,如《红楼梦》里的元宵节与元春省亲放到一起,都增加了元宵节的热闹劲和喜庆气氛,这也许就是春节称“”,而元宵节称“”的原因吧。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吃元宵,要比平常日子吃,有意义得多。所以,元宵节时,不但老百姓、官宦之家吃元宵,就是皇帝老子,也在年节的这个时候尽兴,以图吉庆和喜气。

    《明宫史·火集》里就曾经记载过元宵的制作方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谓汤圆也。”清宫的“八宝元宵”,更是弥足珍贵。以至于北京市民纷纷效仿。《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就曾写诗云:“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当然这样做出来的元宵不能再称为“八宝元宵”了。当时北京有位做元宵的高手叫马思远,他做出来的元宵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内,最后以“滴粉元宵”扬名天下。钱塘人符曾就曾经写诗赞美:“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好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风灯里卖元宵。

    皇帝不但吃元宵,还为吃元宵闹过笑话。我们知道,光绪是怕慈禧的,有一年元宵节,光绪去见慈禧,慈禧正在吃汤圆,就顺便问光绪吃过汤圆没有,光绪来前刚刚吃过,怕败了老佛爷的兴,不敢如实回答,谎称没吃。慈禧就让人送来几只汤圆,让光绪吃下。光绪吃完后,慈禧问他吃饱没有,他又说没有,慈禧又让人送来几只。如此反复多次,光绪被撑得苦不堪言,最后只得把汤圆塞到袖子里。等光绪回到自己的宫中,满袖子都是黏糊糊的汤圆,弄得一塌糊涂,为元宵节添了一段不大不小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