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受害儿童低龄化 农村成重灾区
5月29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项目在京发布《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过去一年间,儿童性侵案件呈现出四大特征:高频爆发、受害人群低龄化、农村为案件重灾区、熟人犯案高发。”《报告》中说。
性侵受害者趋向低龄化
“女童保护”是由全国各地数百名女记者于2013年6月1日联合京华时报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及中青公益频道等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公益项目。《报告》调研时间段为2013年5月23日至2014年5月22日。
“我们长年来讲的儿童安全概念都是‘过马路小心’这样的意外伤害。但实际我们更应该关注针对儿童的人为伤害。”“女童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工研究中心副主任童小军教授说。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仅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192起,平均1.90天就曝光一起。这一总量,是2013年全年曝光125起的1.5倍多。
“此类案件隐蔽性较强,破案难度大,已被公开曝光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女童保护”项目发起人之一孙雪梅表示。
女童保护项目统计,被公开报道年龄的343名受害者中,8岁到14岁的有293人(含6名男生),占总量的85.42%。
这一高比例数值,比2013年全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件受害者中的小学生占比81.15%又有所上升。
另外,5岁以下的性侵受害者共4人,5~8岁受害者有38人(含1名男生),14岁以上的未成年受害者8名(含3名男生)。
男童性侵案件也应引起社会警惕。《报告》统计显示,过去一年,至少发生了6起猥亵男童案,已被证实的受害者就有10人。“因此,在授课实践中,女童保护志愿者坚持对男女学生同堂授课。”孙雪梅说。
乡村为性侵儿童重灾区,熟人作案高发
《报告》指出,乡村地区是性侵儿童案件爆发的重灾区。过去一年曝光的192起性侵儿童案件中,至少有106起发生在乡镇、农村地区,占总量的55.21%。其中,留守老人性侵儿童案件有16起。
第三个特征是,熟人作案呈现高发状态。《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曝光的性侵案件中,陌生人作案仅占38起,其余80.20%均为不同程度的熟人犯罪。
其中,师生关系占比最高,达42起;邻居关系紧随其后,达36起。网友关系、所在区域保安人员关系均有10起。
女童保护专家团队表示,熟人作案比陌生人作案更为隐蔽,多次、多年侵害的现象更为集中,亟待引起未成年人监护人、教育者的重视。
从曝光案件的犯罪者身份职业来看,农民(含城市农民工)是作案最多的群体,达52起。教师作案达到42起,其中校长作案达到11起,官员作案5起,医生作案两起。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披露的数字仅仅是保守估计,因保护受害者隐私,部分新闻中隐去相关地域信息,未统计在内。
防性侵教育,急需填补教材空白
案件高频爆发的原因之一,是性安全教育的缺失。
女童保护项目调查了北京、福建、湖北、贵州等8省市的235名小学男生、219名小学女生,仅有17.58%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60.88%孩子不知道何为性教育,21.54%的孩子选择“似懂非懂(知道一点点)”。
而家长们更是疏于教育,在902名受访家长中,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的仅占35.92%,56.49%的家长从未向孩子讲过预防性侵害的知识。
“近年来的性侵儿童案件,确实到了挑战社会底线的地步。”今天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来引领推动。”
2013年,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的发生。
“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报告》指出,“这并非因为地方政府或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抵制、不赞同儿童安全教育,而正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地方试图推进《意见》落实却无从着手。”
2013年年底,“女童保护”团队在结合国内外儿童防性侵经验、成员多地试讲的基础上,经过众多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界一线专家的数轮建议、修订后,修改40多次,最终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防性侵教育小学课堂45分钟标准教案》,并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网上公开发布。
这45分钟的独立教案目前在贵州、云南、北京、广东、湖北、江苏、山东等8个省市进行了推广试讲。今后还将推出初中生版本的防性侵教育教案。
“我们在此强烈呼吁尽快出台权威专业的防性侵教程,以切实推进落实四部委《意见》,真正让未成年人得到防性侵安全常识的普及,加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孙雪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