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总工会扎实推进“建家、强家、暖家”专项行动
近日,新余市总工会下发实施意见,在全市工会系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建家、强家、暖家”专项行动,以工会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建设“职工之家”为抓手,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作用发挥为关键,以职工满意为标准,突出服务职工、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建设,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努力把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全面建成组织健全、工作规范、服务到位、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据了解,新余市总工会开展专项行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即最大限度提升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最大范围地加强基层工会“六有”规范化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力争实现全市工会建会率、入会率达95%以上,基层工会数和工会会员数增长4.5%以上,50%以上的基层工会基本达到“六有”目标,工会会员普惠卡发放数达到6万张,选树“十佳”乡镇(街道)工会和“二十佳”非公企业工会。
在“建家方面”,一是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园区内抓巩固提高,园区外抓扩面覆盖,推动形成工会组织覆盖面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力争职工25人以上、开业一年以上、生产经营正常的非公企业的工会组建实现全覆盖。以乡镇(街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商贸企业、物流快递、建筑工地、民营学校、民办医院及其他各种生产服务行业和社会组织为重点,加强工会组建,健全工会组织机构。创新工会组建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楼宇工会、商圈工会、市场工会等联合基层工会建设。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同的原则,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对小微企业工会进行“二次覆盖”,努力消除建会薄弱区和空白点。二是强化职工(农民工)入会。以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建筑工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餐饮业、物流快递业、劳务公司等为重点领域、行业和单位,深入开展职工(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和“职工(农民工)入会攻坚行动巩固和提高职工(农民工)入会数量,大力提升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入会率。探索职工单体入会和网上入会,建立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转接机制,实现会员会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推行职工入会实名制,年底完成15%以上会员信息录入。
在“强家”方面。一是加强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主席配置、队伍建设、场地、牌子、印章、工作台账、经费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实现工会组建程序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活动场所完备、工作运行规范、活动开展正常。所有工会建立健全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会。对届满的基层工会依法依规及时进行换届。二是加强工作制度建设。推动已建工会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会务公开制度、集体协商制度、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制度、女职工工作制度、工会组织制度、维权帮扶制度等。健全“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的“双亮”制度和会员评家制度。评选表彰全市“十佳”乡镇(街道)工会和“二十佳”非公企业工会。三是加强职工活动场所建设。县区工会按照“会、站、家”一体化思路,加强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打造综合服务职工阵地。各基层工会充分利用闲置的办公场所、车间、厂房等改建职工活动中心,使园区工会和企业工会的职工活动中心建设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捧月”的良好局面。
在“暖家”方面,一是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助和指导职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用工单位签订集体合同,推动提高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组织职工参加“安康杯”竞赛,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深入推进和打造规范的“三师一室”(律师、劳动关系协调师、健康工程师、劳动争议调解室),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二是扎实开展帮扶服务工作。广泛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开展对困难职工的精准帮扶和互助保障工作,为困难职工办理“住院大病二次保险”。三是全面推广工会会员普惠制。围绕职工医疗、职工就业、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困难帮扶、职工文化等设立服务项目,通过发放工会会员普惠卡,让广大会员享受入会后的金融、维权帮扶、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方面的优惠服务。全年发放会员普惠卡6万张,评选工会普惠示范点10家。四是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加大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化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广泛开展选树“渝钤工匠”和争当金牌员工、技术能手及各类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新余市总工会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市总工会主席谢桂生为组长,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实行领导挂点联系服务县区、园区和直属行业(产业)工会工作制度,每个领导挂点一个园区和行业(产业)工会,结对联系和服务二家企业、三名劳模与四名职工,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帮助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