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大幕惊世发现 出土竹简中有一篇《筑墓记》
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12月19日,记者从考古现场最新了解到,此前在主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一篇《筑墓记》,有可能详细记录了南昌西汉大墓建造的过程,将为揭开墓主人信息和考古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据了解,在汉代墓葬中出土此类竹简,或属首次。
竹简中发现一篇《筑墓记》
此前,南昌西汉大墓主墓的藏阁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片木牍。目前,文物保护专家正在加紧清理,已成功剥离竹简2000多枚。
昨日,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向记者透露,在出土的大批竹简中,发现了一篇《筑墓记》,里面可能详细记录了南昌西汉大墓的建造过程,也可能记录的是别的墓。“目前文字还连不起来。”
专家介绍,《筑墓记》是一篇文学作品,像《离骚》一样,什么什么兮,可以唱的。从初步了解的信息来看,里面写了棺的形状、棺周围的装饰,是写实性的。“我们还要请古文专家进行准确释读,将成为下一步清理、考古工作的重要依据。”信立祥说。
此类竹简或是首次出土
究竟什么是《筑墓记》?记者咨询了多位考古专家,均称在西汉墓葬中首次发现这样的记载,以前从未见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东汉中后期,墓葬中流行“买地券”、“镇墓文”随葬文字材料,这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犯。
“买地券”的用材也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东汉时仿简策之形,多刻于长条形铅板上,也有用玉板或陶柱的。三国、西晋开始,多刻于砖上。总的来说,唐以前以长条形铅锡合金质地为主,五代、宋时期以木质为主,宋以后以方形砖、石质为主。从南朝到明清,“买地券”的形制、大小和墓志相像,有的甚至还带盖。“买地券”多放于墓室内,也有放在甬道或近墓门之处的。“买地券”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不过,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仲立认为,南昌西汉大墓中出土的《筑墓记》,与“买地券”等随葬文字材料不同,因为这个墓地本来就是当时海昏侯国的封地,不存在买卖之说。
由于竹简保存不太理想,目前只认出部分文字,里面的内容也比较含糊,还有待进一步识读,才能判断该竹简的用途和价值。据了解,这个过程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文献释读工作即将展开
专家介绍,目前大致可以判定,此次出土的木牍,内容应是海昏侯及其夫人分别写给皇帝和皇太后奏折的副本。根据以前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文书来看,这些竹简有可能包含了多种古代文献,如医术、农书等等。
针对竹简和木牍,专门成立了两个课题组,一个是科学保护课题组,由知名漆木器保护专家吴顺清任组长,对这些简牍分别进行保护、编号、红外扫描摄影以及彩超摄影等;二是文献释读组,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对简牍进行释读及研究。
专家介绍,文献释读组的工作即将展开。解读这些竹简和木牍,不仅有助于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还将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丰富对西汉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的认知。
昨提取龙首、玉环等文物
19日,围绕南昌西汉大墓主墓棺柩周围的清理仍在进行中。记者在现场看到,棺柩北侧和东侧的壁板已基本拆除完毕,一具棺柩的形状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考古人员取下了棺柩北部覆盖的一大块淤泥,小心检查里面是否存在文物。信立祥在现场指挥清理,他说,淤泥未必会对棺内文物造成影响。
据专家介绍,在棺柩的东侧发现了不少玉环,可能是从棺柩中滑落下来的,也可能是放在棺上的随葬品。昨天下午,考古人员将这些玉环和上次发现的“龙首”形青铜挂钩进行了提取,为下一步清理主棺做好准备。
专家表示,棺柩附近的椁木和淤泥清理工作仍要持续一段时间,棺柩是整体打包提取还是现场清理,将视实际情况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