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女郎》首轮演出结束 造型夸张表演滑稽
12月1日晚,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罗西尼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首轮演出结束,导演强卡洛通过夸张的舞美、服饰和表演,以及几句东北口音的幽默台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极富喜剧效果的经典歌剧。环绕乐池的舞台设计,使演员几乎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表演,倍添欢乐。
■现场回放
造型夸张表演滑稽
11月28日晚,罗西尼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这也是大剧院继《费加罗的婚礼》后,再次把大制作安排在戏剧场演出。序曲奏响后,台上的哑剧演员们身着意大利丑角服装,推出一架飞机,并模仿飞机坠毁,趣味十足。阿尔及尔总督穆斯塔法开豪车炫富,还不时掏出“土豪金手枪”威胁不服从他的人。总督仆人林多罗上身是西装领结,下身却是短裤白球鞋红袜子。合唱团的表现更是令人忍俊不禁,第一幕中大肚子戴南瓜帽的“后宫太监”,一面织毛衣一面合唱;第二幕中则化身“意大利奴隶”,穿上了紧身连体衣表演,十多个男人高矮不一,“燕瘦环肥”,充分展露各自的身材,令现场笑声几乎没停过。导演添加的中文包袱也成了点睛之笔,比如穆斯塔法上场时被小丑演员绊了一跤,便用东北口音喊了一句,“哎妈呀,谁呀!”林多罗在舞台上轰角色下台时也如法炮制,“走了,走了!”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选择在空间规模较小的戏剧场,而且采取环形舞台设计,演员离观众很近,几乎就在眼皮底下表演。他们不时与观众互动,就连乐池里的指挥和乐手也成了交流的对象,完全颠覆了之前正襟危坐听歌剧的习惯。
■导演访谈
偷师京剧喜感第一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在制作上的一大特点是大量二维景片的使用。所有的布景都由哑剧演员以表演的形式带到台上,非常有新意。之前,强卡洛导演已经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了《托斯卡》《纳布科》等4部悲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则是他在中国导演的第一部喜剧,他透露,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让观众一乐。
强卡洛说,他不希望《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离观众太远,“这部罗西尼的喜歌剧是第一次在中国上演,我尝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新的东西,使这次首演更具有现实意义,让这部作品能够真正融入21世纪的生活。正因如此,在这部戏剧里面充满了巴洛克风格、即兴喜剧艺术以及不同表演方式间的对比”。基于这些考虑,强卡洛在制作中加入了大量与时俱进的道具,如飞机、加长版汽车、橡皮艇等,“所有的元素都由演员带上舞台,仆人、戴面具的人、丑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戏剧的娱乐性。”用简单的元素展现出海难、沙漠、宫殿等场景,强卡洛坦言是从中国的京剧里偷师学到的技巧。
■主唱发言
掺合中文绝无仅有
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首演中,华人歌唱家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旅欧男高音石倚洁,首度亮相国家大剧院并出演了男主角林多罗。他的音色轻盈灵动,能够游刃有余地胜任飘在高音域的连续花腔,尤其是第一幕中“为了美人而憔悴”极具可听性,其喜剧表演的能力也让观众印象深刻。之前,石倚洁在国外已经演过三版《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他认为这个版本是绝无仅有的,“这版真的是中西合璧。强卡洛导演一直在问我,中国观众会笑吗?他担心中国观众有点内向,看歌剧的时候绷着,不出声,所以把很多台词换成了中文。比如前半句是意大利文,后面夹一句‘意大利女郎’用中文说出来了,博大家一乐,看起来效果挺好的。”石倚洁认为,喜歌剧就像相声抖包袱,观众要懂它的语言,不然只能看字幕,且往往看的时候这个包袱已经过去了。所以在非意大利语国家演的时候,都要在演唱中加入当地语言元素,这是通行的做法。
剧中,有一段林多罗和其他演员站在小凳子上,类似于绕口令式的唱段,观众听得非常过瘾。石倚洁坦言,唱好这段很难,“跟绕口令似的,叽里呱啦,练这样一句话,我花了两天。首先在钢琴上把音找准,然后一个词一个词地练,练上二十遍之后,再把速度加快。”
在国外有很高知名度的石倚洁,瘦弱斯文,他坦言因为这张脸还在国外受过气,“国外有很多观众是绝对的票友,看着谱听,你哪儿错了一两个字,他们都知道,然后各种批评。记得有一个人写过对我的评论,他说,第一幕是看完的,第二幕是闭着眼睛听完的,虽然唱得很好,但那张脸实在是看不下去。我当时挺心痛的,但长相这事不能怪我。”
因为妻子和孩子都在国内,石倚洁说以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表演。他坦言在国外这些年压力很大,“国外是很现实的地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去一个剧院,如果有一个戏演砸了,那这扇门就永远关上了,是一辈子的印象,其实压力挺大的。”在家门口表演,石倚洁表示更亲切,不过表演上他一点也不敢放松,“我天天穿得跟洋葱似的,里三层外三层,就怕感冒了影响演唱。”
京华时报记者许青红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