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石佣石马的温度
□ 汪彩萍
石佣、石马能有温度?如果你到过铅山县的明代宰相费宏纪念馆参观,祭拜过费宏宰相墓,你也许能感受到石佣石马的温度,甚至能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和心跳。
费宏纪念馆又叫“萃英堂”,喻意费氏族人,人文荟萃,人才济济。“萃英堂”曾是明代正德与嘉靖年间内阁首辅费宏府第,如今却是一幢普通农家的平房,极为简陋,根本无法与地位显赫、位居极品的宰相府第联系在一起。原来费宏的府第早就毁于战火,其后人也散落在全国各地,无法复原旧貌。直到八十年代末,在费荣兴老干部的倡议下成立了费宏文化研究会,筹资买下了这栋旧校舍,才将它开辟成费宏文化陈列室,以费宏故居命名为“萃英堂”。
“萃英堂”,位于铅山县河口镇西面十来公里的柴家村,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却出了兄宰相费宏,弟尚书费寀这俩位兄弟名臣。费氏叔为状元,侄为探花,叔侄四人同上榜在当年可是轰动了全国。于是留下了“铅山不让燕山秀,费氏曾同窦氏芳”的传世佳话。
养育无数费氏精英的柴家村现在看来并非什么风水宝地,因为隅居信江边,地势低洼,柴家村屡遭洪水侵袭。洪灾来时,早稻受淹,村民只能靠晚稻弥补。“萃英堂”不远处有几株百年老樟树倒是枝繁叶茂,为村庄增添了灵秀之气。所幸的是,费宰相的墓葬在村中较高处,在村民们的房屋之后,几百年来虽洪水不断,盗墓者猖狂,但费宰相的墓却安然无恙。
费宏是费氏家族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就连毛泽东主席对费宏也是称赞有加。他老人家1959年6月29日南巡时,与时任江西省省长方志纯说:铅山有个费宰相,而且铅山还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的说法,他表示有机会要到铅看看。可惜,毛主席的这个想法没实现。毛主席夸赞的费宰相,名叫费宏,字子充,号健斋,明成化4年(1468年)生于铅山柴家村,13岁时,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16岁中江西乡试“解元”,20岁中殿试“状元”,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状元。他深受明宪宗皇帝朱见琛的赏识,曾三次入阁。嘉庆14年10月(1535年),费宏逝世,享年68岁,世宗皇帝念费宏忠心为国,历成化、弘治、正德、嘉庆四帝,是有功老臣,赐费宏为太保,辍朝一日,亲自制谕三道祭文,率三品以上官员至费宏在京城的费府悼念。并派宰相夏言护送费宏的灵柩返归故里铅山,按九千岁礼仪敕葬。据费氏族谱记载,费宏葬地建筑当年由工部负责营造,有牌坊、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等。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尤其是“文革”的破坏,费宏墓前的牌坊、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等附属建筑作为“四旧”早已被破坏殆尽。现在看到的牌坊、华表是在费氏后人的努力下重建的,甬道上的石人、石马、石狮是费氏族人历尽千辛万苦,从各个地方找回来的。虽然有些残破,但也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印迹,曾经的辉煌。
“萃英堂”的修建,石俑石马的找寻与回归,首功当推费荣兴老人了。费老今年八十六岁,是费宏第十九代孙。八十年代末,他从县政协主席岗位退休。退休后,他一门心思就是要修复好费宏宰相的墓,不辱祖先的辉煌。当时,费宏墓地四周是村民建的猪圈和牛栏,陵墓前的石人、石马早不见踪迹。在费老的争取下,当年铅山县政府拨了5000元启动经费。二十多年前,五千元虽然不少,但用于一个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却无异于杯水车薪。费老至今记得,当年收到这笔拨款后,补偿村民拆迁猪栏就花了3500元,余下1500元能做什么?
开弓没有回头箭,修茸费宏墓,修建“萃英堂”,资金不足,人力不足,困难重重,都没能让费老气馁退缩,而是千方百计为修复费宰相墓奔忙。1987年7月,当听说汪乌公路上饶段浇柏油路时挖出垫涵管的石俑,他顾不上高温酷暑,顾不上感冒发烧,扯下吊瓶就搭着一辆农用车赶往上饶的施工现场。在老人的精神感动下,工人们在搬运石俑时没收装车费,公路部门还派了一辆货车将石俑送到柴家村,使这座石俑回复原位。走在费宏墓前27米长的甬道上,每块石板、每颗卵石,费荣兴都能如数家珍。这5对相向排列的石人、石马,费老能准确说出它们回归的时间和地点。如今,步履蹒跚的费老每次来到这里,都会静静地抚摸它们,在费老眼里,它们不仅有生命,有温度,更有感情。
这些年,在费荣兴的努力之下,费氏后人成立了“江西铅山县费宏研究会”,新增重建“状元宰辅”青石牌坊,费宏石雕像,玉振横林戏台。那些被文革损坏的石人、石马和象征皇权的“石印把子”在费老和费氏族人百折不挠的努力下都一一回归了原位。同时,得益于民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2006年底,费宏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铅山县一处文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