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震撼成长 全国大学生校媒记者赣南苏区行

16.07.2014  16:42

盛夏的赣南,骄阳似火。和热浪一同翻滚的,是来自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们在目睹老区巨变后的内心—— “赣州正沉稳踏实地走在振兴发展的大道上”“我深刻感受到,两年时间里,赣州开拓了振兴路,赢得了民心路”“老区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当代大学生”…… 在7月9日至7月12日的4天时间里,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50多所高校的百名大学生记者齐聚江西赣州,参加由团江西省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国青年网共同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振兴发展”全国大学生记者赣南苏区行活动。活动期间,大学生校媒记者们分为7个组,深入赣州市的18个县(市、区)。他们深入城镇、农村、社区、园区、重点工程建设点,以大学生的视角感受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脉搏,见证赣南日新月异的变化。

抚今追昔——重温历史记忆 感受发展变化

福寿沟、八境台、古城墙……赣州的历史人文环境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完赣州宋城低地下排水系统后,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崔勇望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在城市规划馆,千年宋城的魅力在我们面前展开。古色古香的建筑,至今沿用的宋朝浮桥、‘福寿沟’排水系统,赣州充满了古人的智慧。近现代赣州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若干意见》的支持下,相信赣州会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这片鲜血浸染的土地,含古纳今,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不朽的青山。”在来自山西大学的北方姑娘柴娜娜看来,经历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后的新村,是赣南农村一朵朵温婉的小花。 “家家户户,都是清一色的红房子。它们依山傍水,齐齐整整,‘万代荣昌’的门匾书写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柴娜娜说。

受到震撼——珍惜美好生活 增强前进动力

在兴国县江背镇华坪村,村小学那扇斑驳的校门和旁边“中国梦 我的梦”6个大字的宣传语令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王国卿心头一振。 “一所小学,于我们而言,可能只是一段记忆的短暂停留。而对华坪村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开始。”王国卿说:“老师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一把舒适的椅子。孩子们最大的娱乐设施,是快被打散了的篮球架。简陋的条件和环境,见证着平凡中的坚守和执着,12位老师撑起287名孩子的梦想,条件再苦,行路再难,也要托起明天的太阳。”此情此景,让王国卿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以前学校不供应伙食,如今他们不但可以吃到美味的面包、牛奶,还能吃到营养午餐,再也不用吃跋涉七八里山路带来的残羹冷炙了。”成都理工大学的胡舒说:“走在赣南红色的土地上,看着赣南苏区人民在党和政府关爱下不断开创美好生活,我内心的感触也很深,赣南一行,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汲取力量——感悟振兴脉搏 强化责任担当

农家饭、木板床——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地调研、亲身采访,让大学生们在短短的4天内对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赣南本地大学生,来自江西理工大学的程雨欣说:“我深切感受到,这两年,赣州民生工程贴近百姓,温暖人心。” 在会昌县富康新村,大学生们看到,集公路建设、房屋修缮、庭院改造、环境整治以及主题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给百姓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简陋的土坯房、滞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单一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教学条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洋房、平坦的水泥马路、多元化的休闲娱乐以及多层次发展的产业体系。 “万事民为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普惠于民,是真正着眼民生的好政策。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们本地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程雨欣说。 “从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大学生村官王姝身上,我看到,这些能吃苦、能奉献的大学生村官投身赣南农村,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老区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老区旧貌换新颜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来自河南大学的贾媛媛说。 2014年夏,在赣南振兴路上切身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必将在百名大学生记者的人生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记,而他们所传承的红色基因,正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谢若闲)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