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远离灾难——我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科学化建设
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日前,记者走访相关部门,聚焦我省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科学化建设情况。
推进相关制度顶层设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加强法治民政建设,而加强救灾工作法治化建设是法治民政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省减灾办主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刘立松说。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相关制度顶层设计,特别是去年6月以省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江西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强化了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了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了款物快速调拨机制和依法救灾的补助政策体系,标志着我省灾害救助工作进入依法行政的新阶段。
“强化依法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理念,这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的政治责任,更是法律赋予的重大使命。”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吴继波表示。近年来,我省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大力推进“两项机制”的建设,一是科学决策机制,在救灾工作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制定中,主动扩大社会参与,完善社会征询、专家论证等制度,让群众依法参与制度设计;二是依法行政机制,针对群众利益诉求,坚持在法律框架内研究解决办法。
救助体系立体化精细化
多年来,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呈现一条清晰脉络:由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制度化系统化,灾害救助体系更加立体化与精细化。
建立健全了省减灾委统筹协调平台、减灾委员会专家组决策咨询平台和省减灾备灾中心科技支撑平台。全省各级灾情监测预警机制、灾情快速上报评估机制和应急响应快速启动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三级激励机制、四级联创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40个、331个。覆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农村病虫害等主要灾种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
在实施灾害救助过程中,我省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精细化,在应急救助、过渡性救助、灾后重建、冬春救助这四位一体的救助体系,做好阶段管理与无缝对接,灾后依法开展精神救助、心理抚慰等。
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入寻常百姓家
为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和避险逃生常识,我省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救灾实践化操作,让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军营和城乡社区,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大力弘扬防灾减灾救灾文化。
走进南昌市瓦子角社区、子固路社区等处,你会发现,防灾减灾小手册、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等一一具备。社区居民告诉记者,社区会不定期开展避灾应急演练,在模拟灾难场景中,他们懂得了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推进救灾法治化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各级救灾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刘立松表示,今后,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深入推进依法救灾、科学救灾、精准救灾、人本救灾,全面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工作理念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