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比起实用性 社交的意义更大

26.05.2015  20:56

  每年5月,法国南部气候恒定地停留在22摄氏度,阳光和湿度都刚刚好的季节,戛纳电影节便会如期拉开帷幕。

  为期12天的狂欢中,4000多名记者和评论员掐着表奔赴一场场的看片,用或疲惫或苛刻的眼神审视每一部作品,有时,他们的工作量是一天看五部片。

  在电影节的片单里,你会发现不少不错的或尺度惊人的电影,但来年压根无法在影院里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些片子从生下来就不用考虑票房,也不用考虑大众观众的感受,只需要考虑艺术性。

  抛开艺术不谈,戛纳电影节本身就是个奇特的存在。对于看片人来说,每天五部非母语放映的片子,或许没有一部是他们听得懂的;对于卖片人来说,欧洲或许根本不是他们的市场;对于明星来说,或许走红毯根本没有作品也没有受到邀请;对于买片人来说,在这里或许从来找不到适合公映的片……那么,他们到底为什么来?

  说“为了艺术而来”有点虚,倒是有个年年来戛纳的朋友总结得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高格调的商务聚会,一方面能彰显本人/机构在圈中还挺好,一方面至少能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媒体少了些咄咄逼人,明星少了些躲躲闪闪,片商少了些苛刻势利……

  的确,相比起实用性,戛纳电影节存在的社交意义似乎更大。

  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有无数个派对在这个海边小镇举行。这些聚会的目的各不相同,以至于有间比萨店还专门让你写下“我为这次派对买单的目的”;聚会的地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中规中矩选择酒店,有的则包下蔚蓝海岸的游艇,有的更在海滩上搭起宫殿般的帐篷。

  在戛纳周边的小酒馆里,你能看到有人拿着剧本在推销创意,有人在说服大腕出演自己的作品,有人想方设法出售自己的片子,有的只是期待某个大品牌的支持……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合适的人“闲聊”一番,哪怕只有五分钟。

  十天过后,某个或许你从没听到过的电影人拿了那片梦寐以求的金叶子,游艇回到港口,帐篷重新收起,名流收拾行李,所有人各回各家。留下的,只有会场赞助品牌的空咖啡杯,还有被海浪卷上沙滩的空酒瓶。戛纳再次回归普通海滨小镇的容貌,直到来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