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高考志愿指导委员会”的马甲
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拿出假冒认证、签订于法无据的“保录”协议,已涉嫌诈骗,相关职能部门也当闻声介入,加强资质核查和对涉嫌诈骗行为的取证追责。
据报道,今年是北京实行高考后知分填志愿的第一年,与之对应的,是在京高考志愿咨询机构业务更加火爆,即使开价5万家长仍趋之若鹜。收费畸高之下是乱象迭出:如朝阳门某机构宣称被“中国高考志愿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中学生职业规划研究院”授予荣誉称号,而在民政部查询系统中这两家机构都搜不到;有的暗示公司上层往往和高校招生办“内部沟通”。
围绕高考和高招,近年来衍生出了若干火爆的产业,譬如高考“押题”培训。就此看,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市场孕育出了产业化的“代报”类咨询机构,并不出人意料。这只能说明,市场细分下教育服务渗入能力极强。对代报服务的多元需求下,其价格参差也可以理解。
但从报道看,填志愿咨询这个市场堪称鱼龙混杂:如捏造唬人噱头,动辄拿出假冒认证;“志愿咨询师”多非高中教学专业人员,却标榜“最佳”“资深”;签订于法无据的“保录”协议等。这有利用监管空子坑蒙拐骗之嫌。
就拿编造“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装裱身份来说,其手段跟“全国牙防组”搞自我认证骗钱如出一辙: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全国性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该机构“纯属虚构”。可那些缺乏信息获知渠道的家长,极易落入其圈套。
还有的咨询机构跟考生家长签“保录”协议,它毫无法律效力;而声称什么公司和高校招办能“内部沟通”,暗示对录取线边缘“悬着”的考生可以助力——如此种种,非真有勾兑,就是纯属诈骗。
在此情境下,家长们当加强警惕,而在媒体披露这些乱象后,相关职能部门也当闻声介入,按图索骥并加强排查,对没有资质滥竽充数的相关咨询机构,还有一些机构借代报志愿搞诈骗的行为进行取证和追责。
还有一点,以我在高校所历所见的经验看,考生报哪个学校、专业更靠谱,无外乎是把其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与建档线相比超出多少分,作个趋势判断。舍此,谁也没有精准定位的本事。
这其实也是高校招生咨询上做得不够的侧面印证:高考志愿咨询本质是一种信息服务,高校应以敞开的招生信息公开渠道、详细的招生信息服务,去尽到自身指导义务,而非忙着掐尖。而今,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正异化为一些学生家长的依赖,由咨询机构包办,这也是对高校加强教育公共服务的敦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