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打好脱贫和脱单这套“组合拳”
8月3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介绍了当地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其中,村民施全友和媳妇孔铭英结婚后,借着乡村旅游的优势,在家乡办起了农家乐,通过“脱贫脱单”,如今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9月1日红网)
“脱贫”和“脱单”是扶贫攻坚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解决物质层面的温饱,一个解决精神层面的贫瘠。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脱贫”可以实现更好地“脱单”,“脱单”也能更好地促进“脱贫”。可以说,“脱贫脱单”是扶贫攻坚的二元论。唯有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探讨自由和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然而,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发现,在一些贫困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往往成为婚姻梯度挤压的最终承担者,“50岁以上农村男性的未婚比例都在2%以上”。在湖南一些边远地区和高寒山区,确实存在一些因经济条件太差而“打光棍”的现象,有的甚至被迫用“买卖”的方式“娶”越南新娘,以致引发诸多后续事件。贫穷和单身,成了他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进而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好在国家在实施“精准扶贫”时考虑了这一因素,真正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具体到地方,一些政府机构的工作队或民间机构,也会给农村大龄青年搭建“平台”,让大家有交流的机会。2016年初,十八洞村曾组织相亲大会,让村里的单身汉能有机会认识更多适龄婚配女青年。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就非常关心大龄青年的“脱单”的问题。他问及曾经考察过的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代表回答“有7个”。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脱单”并非童话故事里的“happy ending”。在奔向幸福的道路上,贫困地区的居民能够实现“脱单”,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未来的路既漫长又艰辛。成立了家庭,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会出现更多的物质需求。因此,青壮年们还需更加勤奋和努力,找准优势,提升技能,借着政策的春风,真正实现命运的改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才会考虑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脱贫”和“脱单”是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组合拳,它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出发,通过打通贫困和单身的“任通二脉”,实现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在扶贫新长征路上,其他地区也可以参考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像施全友和孔铭英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
文/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