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一点现场感受

25.03.2014  14:51

一些事情,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还是自己亲眼目睹,区别很大。先前,每次从新闻报道上读到“扶不扶”事件,比如四川达州几个小孩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讹撞人,总是不明白,明明是自己跌倒的,为什么说别人撞的,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所致?有的说是年岁大了难免有些糊涂,有的说是老年人的弱者心理,有的说跟医药费有关,等等。也许这些原因不能一概排除,但是,有没有别的原因了呢?日前,亲眼目睹一次“扶不扶”的下半场,获得了一点现场感受。

3月21日中午11点多,途经中国丝绸城,在西健康路60号店铺前,围着一群人,一个男性老者坐在路边。一个中年女子问老人:你是一个人出来的吗?你的家人呢?有没有他们的电话号码?

向一个壮实的中年男子打听获知,这个老人走到这里,忽然踉跄起来,跌倒了。就是这位壮实男将老人扶到路边坐下的。他不怕给自己惹来麻烦?难道他不知道社会舆论已经被“扶不扶”三个字搅得沸反盈天了吗?我只是想了想,没有问出口。我不想干扰他们的意识和行为,我想看到“原生态”。

这时,中年女子已经拨通了老人家人的电话。一会儿,老人的家人过来了,老伴、老人的女儿(或儿媳?),另外还有一个小孩。打电话的中年女子说,你们怎么把他一个人丢下了?听得出来,她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平复。老人的女儿(儿媳?)淡淡地说了一句什么,好像是说老人为买什么自己跑开的。见她如此淡然,旁边有人嘀咕了一句,皇帝不急太监急。

这时,他的老伴问了一句:你是不是被人绊倒的?

被人绊倒”?人之常情,这个时候,总要先说一声“谢谢”的;没想到她先怀疑是被人绊倒的,而且没有任何依据、线索,就怀疑人。 “被人绊倒”——谁的嫌疑最大?按照南京某法官发明的“不撞不扶”逻辑,壮实男首当其冲,打电话的中年女也跑不掉。难道这次他们也扶错了?但是在场的人都没接这个话茬。

所谓“怀疑”,就是不相信,不相信有人会做好事。“是不是绊倒的”这句话问出口的时候,问得那么自然、轻易,一点都没有想到会不会伤害到这些好心人、这些帮助了自己的人。是什么力量让她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能有属于个人的因素;但这种心理那么普遍,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困境,不会没有一点社会原因吧?如果人们普遍失去了这种理解、谅解、体谅他人的能力,人与人的“失联”就不可避免,社会的撕裂就会愈演愈烈。

跌倒的老人一家走了。在他们背后,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了一句:怎么连一声谢谢都没有的?有这种人家的。

善行没有能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反而暴露出人与人之间横亘着深深的沟壑。助人者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助人吗?受助者再次遇到困难,还能得到帮助吗?还有,他们是否还希望今后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总不可能永远不需要帮助了;但是,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是一种习惯性的紧张,紧张状态中的人很难有长远、周全的理性思考——我怀疑,这些年来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现状大面积出现,是不是全民性智商下降的一种症状?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