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 精准发力
70万贫困群众脱贫,162万水库移民生活水平提升。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江西扶贫工作精彩开局,交出了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绩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精准扶贫。我们自豪地发现,伴着“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铿锵步伐,江西在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贫困户方面,早已先人一步。
扶贫攻坚,精准发力,正改变着江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作为著名革命老区,分布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扶贫主战场的江西,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坚定地表示,要扎实推进分类精准扶贫,牢固树立“摘掉贫困帽子”为荣、“摘不掉贫困帽子”为耻的思想。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经过多年扶贫攻坚,我省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但“十二五”期间,仍有3400个贫困村。省扶贫和移民办计财处负责人介绍,以往“扶贫到村”的方式“网撒得大”,却存在一个问题:贫困村里住的不全是贫困户。因此,着眼于整个贫困村的扶贫政策,指向性不够强。打好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更需要向“精准”发力。
要精准扶贫,先得精准识别。2014年,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贫困户识别工作,对现有贫困人口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录入系统,建立完善统一的数据库。
为保证识别的准确性,防止暗箱操作,我省制定了一整套规范和流程。识别过程中,仅《贫困户登记表》里的登记事项就有40项。贫困户不仅要登记大量资料,还要经过三轮审核和公示。2014年底,全省已基本完成328万农村贫困人口以户为单位的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识别离不开精准管理的支持。通过推进扶贫和移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我省对扶贫和移民对象、各项重点工作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贫困监测统计分析、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督,解决了科学保障、考核等问题。
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建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江西,开始了扶贫开发的新一轮实践。
何清龙,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青年,26岁时因患腰脊血管形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瘫痪。中专毕业的他,就业无门,家庭贫困。通过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扶贫部门对他进行培训,引导他开设网店。如今,通过网销蜂蜜、野生灵芝和冬笋等山货,何清龙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省扶贫和移民办副主任饶振华说,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省采取兜底扶贫和开发扶贫“两轮驱动”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对其他贫困户,根据贫困原因和个人意愿,制定“一户一策”,集中各方资源,采取个性化精准帮扶措施实现“应扶尽扶”。
对于像何清龙这样的贫困户,通过“雨露计划”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的毕业生)接受中高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安排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据统计,2014年我省共培训5万人。江西的培训标准、操作规程已上升为国家规范,在全国推广。
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探索出了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新模式。2014年全省搬迁扶贫移民8万人。搬迁移民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对有愿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加以扶持。2014年,我省安排专项产业扶贫资金的县由41个增加到58个;探索出“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路,即围绕一个本地优势高效主导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2015年,我省还将在27个县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补偿贷款试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有专家认为,扶贫年年搞,为什么江西2014年的效果格外显著?最重要的,就是敢于突破陈规,在扶贫方式上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扶真贫、真扶贫,激发了扶贫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驻村帮扶:给力铺好道,精准“滴灌”
隆冬时节,寒风小雨。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一条条平坦的乡村水泥公路通向各个村小组;崭新的村部农民活动室,规划有序;临近的坑口小学书声琅琅,办学条件与城里没有区别……
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个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如今,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定点帮扶下,坑口的变化让周边的村民刮目相看,接连三任扶贫工作组帮扶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在坑口传为佳话。
如果说精准施策是“滴灌”,那么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便是铺设滴灌管道。
依托如火如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共组织5384个部门单位,选派16398名干部组成5156个工作组,派驻3400个贫困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定点扶贫网络,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全覆盖。
“一双胶鞋、一件雨衣、一顶草帽、一把电筒”成为驻村干部的必备装备,村民们都说:“干部住到了村里,老百姓的心就踏实了。”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定点扶贫单位自身投入及经驻村工作队协调争取的各类帮扶资金及物资近13.2亿元,帮助贫困村兴修乡村公路6520公里,引进和培育致富产业3211个。
仅靠政府推进扶贫,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江西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还包括致力动员社会广泛参与。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我省围绕“我为减贫做件事”这一主题,以前所未有的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全省共募集资金2.23亿。
眼下,扶贫济困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统一行动。“以精准扶贫、绩效考核、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全面构建社会扶贫平台,提升行业扶贫协调能力。”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说,江西2015年力争确保实现60万人脱贫的目标。
江西日报记者 宋 茜 陈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