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结合点 打好组合拳
● 熊 灵
秋天是适合出游的好时节,我省的8个民族乡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仍“藏在深闺人未识”,不为游客熟知。
9月29日,省政协在南昌举行“促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界别协商座谈会,省政协常委、委员与多个省直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同出谋划策。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既是响应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的号召,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年5月至6月,省政协调研组分别深入吉安市峡江县、永丰县和抚州市乐安县、资溪县实地考察部分少数民族乡、民族村,倾听基层心声,重点了解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全省有少数民族乡的设区市政协同时开展联合调研。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调研组还远赴浙江省安吉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学习取经。
观念一新,遍地黄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都拥有好山好水,可有些地方守着山水没饭吃,怎么才能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关键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我省8个民族乡从经济上看绝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民族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所处的县甚至是国家贫困县,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条件较差;但从旅游发展潜力来看,却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活跃的增长因子。”省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李冬妮认为,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发掘山水文化,做好山水文章,前往浙江考察的省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方娅收获良多。她介绍,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位于竹乡安吉天荒坪镇西侧,是省级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所在地。采石企业曾让村经济独领风骚十余年,也曾因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山间疮疤。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村指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余村将生态景观、农耕文明、民俗节庆、地质探险等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
方娅和省政协民宗委专职副主任陈淦彬均表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思想观念,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旅游特质,走绿色崛起之路。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编制规划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我省8个民族乡呈现“7+1”格局,即7个以畲族为主、1个以京族为主。热烈的协商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应从省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着眼于推进全域旅游,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根据具体情况,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形成“一乡一特色”。
省旅发委副主任陈晓平介绍,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着“四有四缺”——有资源缺开发、有业态缺特色、有人头缺人才、有愿景缺支撑的尴尬。“加强顶层设计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他建议选择一两个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民族乡重点扶持,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闯出一条新路子。
省政协委员、峡江县委统战部部长雷芳建议从用地保障、项目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帮扶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破解民族地区建设的要素制约问题。
今年8月,我省公布了首批44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8个民族乡无一入选。能否降低门槛,将有条件的民族乡纳入特色小镇建设?省住建厅副厅长李道鹏表示,2009年我省启动省级示范镇建设,8个民族乡全部享受示范镇扶持政策。“今年底将完成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遴选工作,民族乡应该能有所突破。”
要致富先修路。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如何破解交通瓶颈?省公路管理局局长曾晓文介绍,2016年底省交通厅出台了《江西省民族乡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并研究编制了《江西省民族公路建设项目库》,争取到2018年底,全省民族乡自然村(25户口以上)通达水泥路,实现100%民族乡镇通三级公路,具备条件的民族村100%通客运班车。
有些景区横跨数个行政区域,当地政府为了留住游客相互之间不愿打通,造成断头路、瓶颈路,反而让游客望而生畏,效果适得其反。曾晓文认为,路网建设方面,要提高县道、乡道的服务能力,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设置公路驿站、观景台等基本服务设施,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深入挖掘,突出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促进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关键要在“特”字在上做文章,做到“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中生优”。
“旅游就是体验不同文化、不同风景的过程,差异性越大、舒适度越高,游客就越满意。”省民宗局副局长马哲海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潜力突出体现在三“特”:特色民居、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他建议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与特色村寨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特色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陈淦彬指出,调研发现民族特色产品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只有少数散户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不健全。
如何找准特色产业?李道鹏介绍,大余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值得借鉴,“当地山水特色不明显,跳出了传统旅游发展思路,立足娱乐性、参与性强运动休闲项目聚拢人气,吸引当地村民参与旅游建设,带动了乡村游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离不开专业人才。作为一名畲族人,省政协委员、铅山县政协副主席雷丹对此深有感触。“当前铅山县无论是肩负民族旅游规划、决策、统筹的领导干部,还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核心的教师队伍、乡土人士,真正懂畲族民族文化内涵的人少之又少。”她建议从两方面着手加强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一是打造一支会民族语言、懂民族文化、精民族歌舞,服务意识强、水平高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抓好学校这个大后方,将其作为民族旅游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难的问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工作不到位,特色容易被“埋没”。鹰潭市政协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主任罗会样说,部分地区旅游宣传还停留在路边的小宣传牌和小册子上,“本来就地处偏僻、游客稀少,再加上落后的宣传意识,生态环境优势和民族特色优势怎么发挥得出来?”对此,大家建议,要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社交媒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唱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品牌。